第二十二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9 16:45:0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常用词语和语言现象。

   2、赏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物形象。

 

说明: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题目是课本编者加的。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史记》作整体把握和理解。切入口有二:

1、   司马迁的自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  后人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让学生感受《史记》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者尤甚,其个人幽愤之情与《离骚》无二。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生动地写出了鸿门宴会上项羽、刘邦双方斗争的场面,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十分成功地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和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分段朗读或分角色演绎课本剧;把握刻画入微、富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形象。

2、   难点:区分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掌握客观的历史批评方法。

 

说明:

这是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章,针对高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圈划、朗读和演剧本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深入情节人物。朗读是把握文本、感受人物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感受文章内容。感受文本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批评方法客观地进行赏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史记》是一部2000多年前的作品,其中许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大家回忆一下,然后请几位同学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史记》故事,教师总结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

2、由于作者生动的笔触,使得2000多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让我们如临其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起走进《鸿门宴》这篇文章吧。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交流对《史记》和司马迁的了解。

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默读课文,

梳理文言知识点,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请同学分段默读课文,初步梳理情节。要求:(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记。(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请同学交流在默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人物形象。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分类梳理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用虚词、偏义复词、固定短语;2、初步梳理故事情节,并交流人物形象。

高考文言文有一定难度,重在平时点滴积累。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障碍,这是高三学生必备的自学能力;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本。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