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11-01-13 11:44:40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条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既是一条经济线,又是一条政治线。
材料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
材料三:2008年3月中旬,拉萨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已引起西藏各族群众的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分析这条铁路是什么铁路?于何时正式通车?在一五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2)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我国的哪些政策措施?
(3)材料三的事件说明了什么?你怎样看待拉萨极少数人的行为?
(4)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与材料三的事件相比较,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C  7.A  8.B 
11.(1)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区。清政府册封班禅、达赖并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2)西藏的和平解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分裂,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光明的前途。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3)阿沛•阿旺晋美。(4)代表了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允许把西藏分裂出去。
12.⑴青藏铁路。2006年7月。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西部大开发战略。(3)“藏独”分裂势力活动猖獗;维护祖国统一任重道远;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是一种分裂国家的恐怖行径。(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西藏地区的大力援助。感想:党和国家大力支持西藏建设,而极少数人破坏西藏安定和谐的图谋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反对恐怖事件,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团结局面,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二、热点专题:春天,我们开启新的征程──两会
【热点综述】
1、2008年3月3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做了报告。贾庆林在报告中从巩固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咨政建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十届政协的工作,并归纳了过去五年工作的六条主要经验,还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献计出力等六点建议。
2、2008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2008年的主要任务。
2008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四)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九)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2008全国两会十大最受关注话题仍重在民生。这些话题是:物价、职工收入、个税、股市、房市、医疗、教育、灾害应急、大部制、环保。 
【考点链接】
1.1945年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决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举行。
2、1954年 9月15日-28日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共七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将它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主张。
6、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中国的土地改革。林肯政府的《宅地法》
7、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中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实现小康指日可待。
8、社会和谐思想:孔子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 “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启蒙运动,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9、封建社会中和谐社会的典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10、促进和谐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代表:罗斯福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11、中国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法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11、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发扬民主的主要实践: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等。
12、近现代世界的民主法制文件:《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共产党宣言》苏联1936年新宪法。
1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事物层出不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命题方向】
迎着春天,一年一度的“两会”胜利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两会”,历来备受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它确立了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和策略,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大事。两会也是中考历史出题方向的指南。2008年两会涉及的热点很多,主要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民生问题、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试题题型以选择题、分析材料为主,呈现多样化。出题角度主要以关联相关历史知识点为主,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