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人物的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初中历史人物的教学的几点看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再现。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历史课堂中体现情感教育的途径,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课本,是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的基本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要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1、图画入手,趣化人物形象。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几十个历史人物的相关图画,比如黄帝、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曹操、列宁、斯大林等等。下面就以唐太宗为例,我在教《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一节课时,先播放投影片,让学生围绕着唐太宗这个帝王像展开讨论。要求同学们先详细观察外貌,通过外貌的特点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形象,并突出他的思想品德以及在经济、政治、用人方面的功绩,进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开明的皇帝,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了基础。
2、结合引文,提升人物的品格。为了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隋朝炀帝时引用皮日休《汴河怀古》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样就能公正客观的评价隋炀帝主持开凿大运河的功绩;讲秦末农民起义时引“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讲谭嗣同殉难时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讲张自忠时引“为国家民族死亡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用这种方法累积下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形成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