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料)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一战期间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情况
英国的经济力量在大战中受到较大损伤,对华投资的能力也大为减弱,主要依靠旧有在华企业的利润积累扩大在华投资,其增加速度明显减缓。1914-1930年间,直接投资年均增加率为4.3%,借款投资余额则年均递减0.45%。因此,到1920 年时在华投资总额虽增至7.457亿美元,仍居各国在华投资之首, 但其所占比重已开始下滑,降为各国在华投资总额20.177亿美元的36.96%;到1930年时, 其在华投资总额仍有所增加,达10.089亿美元,但在各国在华投资总额33.146亿美元中所占比重则再降至30.43%,也失去了各国在华投资的首要地位,降至第二位。 这一阶段中英国的对华投资的结构以直接企业投资为主,并因其对华投资数额的增加以旧有企业利润积累为主,使直接投资数额及其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14年的4.312美元和68.78%,提高到1920年的5.552亿美元和74.45%、1930年的8.46亿美元和83.85%。
原来占第二位的德国,其在华资产曾在1917年于中国对德宣战而被部分没收;又经过1921年的清理发还,只将其在华资产的一半发还,其余均作为对中国的赔偿转归中国所有,因而德国在华投资大幅度减少。1920年时的投资总额降至1.641 亿美元,较之1914年减少了38%,在各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降至8.13%,排位亦降至第五;到1930年时,再降至5.27%和最末位,其在华投资数额亦仅略增至1.746亿美元,仍比1914年少34.04%。这一阶段德国对华投资的结构与英国不同,借款投资与直接投资并重,战后更因其一半资产收归中国所有而使借款投资成为主体,借款投资的余额虽在逐渐减少,但其所占的比重却在逐渐的提高,从1914年的1.271亿美元和48.02%,改变为1920年的1.13亿美元和58.07%、1930年的0.93 亿美元和53.61%。
俄国则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新的资本输出基本停止,但旧俄的在华资产继续存在,并略有增加,只是由苏联政府放弃了旧俄的对华借款;直到1924年以后, 苏联政府才陆续将旧俄在华资产售与中国和伪满政府。 因此,1920年时,俄国的在华投资只是减少了借款投资的0.45亿美元,直接投资仍与1914年时相仿,为2.131亿美元;其在各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虽降至10.56%,但仍占第三位。俄国的对华投资结构与英国类似,亦以直接投资为主,其所占比重比英国更高,1914年时就已高达82.53%,1920年时则变为100%。
日本利用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投资能力削弱之机,大肆扩张在华经济势力。1915年5月强迫袁世凯政府一度承认“二十一条”,攫取了在东北、内蒙、 山东进行经济扩张,以及合办汉冶萍公司、独占港湾和岛屿租借权等特权,开始全面实施以东北和山东为重点的对华经济侵略政策;并占领和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企业,如胶济铁路、德华矿务公司等,从而使日本对华投资数量迅速增加。1914-1930 年间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1.15%,1914-1925年间的借款投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0.49%。到1920年时,投资总额增至4.664亿美元,较之1914年增加了108.21%,其中直接投资为3.519亿美元,比1914年增加了88.59%;占各国对华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上升到 23.12%,位次已从原来的第四跃居第二。到1930年时,投资总额又猛增至13.864亿美元,直接投资数额亦相应增至10.131亿美元,又分别比1920年增加了197.26%和187.89%,占外资总额的比重再次大幅上升至41.83%, 居于遥遥领先的第一位。这一阶段日本对华投资结构与英国相类似,即以直接投资为主,但其发展走势与英国相反,借款投资的增加速度快于直接投资,使直接投资在其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是逐渐提高而是逐渐降低,从1914年的83.3%,降到1920年的 75.45%、1930年的73.07%。此外,日本还从经营殖民地和掠夺原材料出发,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农林业投资,从事于设立农垦公司、移民垦殖和修筑水利等事项。如南满铁道公司在1921年12月出资2000万日元设立东亚劝业会社从事农业开发,又于1929年出资1000万日元设立大连农事会社;1908年在朝鲜设立的东洋拓殖会社,于1917年开始从事东北的垦殖事业,资本额亦从1000万日元增至2000万日元,1919年再增至5000万日元,除在沈阳、大连、哈尔滨、龙井设立分公司直接从事农垦之外,还向农垦公司和日本农业移民发放贷款,1920-1927年间共计发放5.23亿日元。………………………………【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