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图片中展现了辛亥革命以后,广大中国人民街头剪辫子的情景。文字内容主要选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重点分析“断发易服 ”的重要性。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落后的社会习俗不仅阻碍正常的国与国的交流,而且也阻碍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悖,所以剪掉辫子、脱去长袍、与世界接轨的主张,无疑是进步的。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式阅读引言内容。设计问题一,通过观察引言中的图片,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哪些方面判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代?这种发式开始于何时?)设计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的文字内容,你认为康有为为什么要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教材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介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的社会生活在影响着中国,中国人民也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向发达的国家靠拢。教材首先概要地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随后重点介绍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由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时应该首先增加关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剃发、梳辫子和缠足的由来。加深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情况。
(1)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840年,英国为了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的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中国以抵抗派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浏览精彩上海网站,了解具体情况。
(2)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鸦片战争以后,首先,是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其次,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第三,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