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广东省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2-29 10:12:05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赫鲁晓夫改革

    (2)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 农业 方面。

    ①农业:

    a.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 制,实行 收购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 集体农庄 和 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1.赫鲁晓夫改革

    ②工业:

    a.废弃 部门管理 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 工业 方面。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 重 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 有关的工业部门。

2.勃列日涅夫改革

    (2)结果及原因:

    ①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②原因: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没有突破原来的 计划 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是用 经济管理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 指令性 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②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 个体 劳动者和 合作社 得到迅速发展。

    ③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④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

    (3)结果: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苏联解体 。

包括两方面:

    一是思想主张的含义。如君主立宪是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其特点是国家元首为世袭的国王、实权在代表民意的议会手中;它与共和制都属于民主政体,重要区别是共和制下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如天赋人权思想,“天赋”指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权利,是人的自然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人权”包括自由、平等等权利,还意味着人民应该争取、维护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

准确理解思想、主张

二是某种思想主张,是某人首先提出的、还是某人是某种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是一个人的思想主张、还是某部分人的思想主张。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课本中并没有说某思想家首先提出或主张什么思想,只是说某位思想家主张(倡导、阐述)什么,可见,课本中介绍的几位启蒙思想家,只是某种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准确理解思想、主张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1)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没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1)改革失败的原因:

    ②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③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⑤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②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③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消极的一面: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消极的一面:

    ②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B

2.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1)共同点:

    ①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局部调整;

    ②都从下放自主权入手,提高生产积极性;

    ③都未能放弃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这种斯大林模式的核心;

    ④都缺乏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将改革推向深入。

2.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2)不同点: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关注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②赫鲁晓夫改革因为下台而被迫终止;勃列日涅夫因为自满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自动停止改革。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