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12:23:2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2007年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广东 陈穗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在交流引导过程中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依次适时板书“乐善、诚信、开拓”等中国古代商人的优秀品质。)

5.教师小结:我们看,从商人发展的角度来说,经历了从先秦的个别大商人到明清商帮的发展过程,表面上反映的是商人数量不断增多,深层的是商业资本越来越雄厚,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不是全部,因为,厚重起来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商业活动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有商人千年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已经进入到中华文明的骨子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页“知识链接”的内容,分析古代“城”和“市”的含义,以及城市职能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可引用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并呈现《清明上河图》,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