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27 16:18:18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0考纲  

(1)    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专题提纲  

          

学器物(技术)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制度  

   

    

学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围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重点阐释  

一、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阶段

阶级阶层

核心思想

实践结果

层次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器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结果失败

(一)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主张:  

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3、目的:制夷即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   

   

4、意义: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知识链接】  

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本,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含义: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  

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  

   

4、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5、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二、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  

阶段

阶级阶层

核心思想

实践结果

层次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变法,结果失败  

学习  

西方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二)维新变法  

1、背景:①政治上: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康有为:  

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原因: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减少阻力,斗争策略。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③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④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译著《天演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明中国实行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18986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4、历史作用: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问题1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  

  1)从内容上看,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从背景看,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不同:  

  1)从作用上看  

       法国启蒙思想为l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兴起,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2)从社会基础上看  

 l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3)从发展过程来看  

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思想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课堂演练】  

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B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3(广东文基)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B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419世纪末的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D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2.09北京文综)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答案  B  

4.09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  D  

5(2009浙江文综高考,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C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6(2009广东单科高考,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B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8(2008全国Ⅱ,14)冯桂芬在《校邻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C  

A.龚自珍         B.洪仁歼                C.李鸿章         D.严复  

6.(山东文综)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  

              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宇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 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 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班了哪些  新的变化’  

材料三  3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 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  

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  

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6(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米,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丁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学知识重要:科技是笫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三、先进知识分子向外国学习  

阶段  

阶级阶层  

核心思想  

实践结果  

特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  

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1919  

三提倡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思想文化到以俄为师  

马克思主义者  

(191719)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  

1、兴起背景:  

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思想: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2、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胡适   

3、主要内容: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主要是文学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号召建立新文学。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课堂演练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鲁迅:吃人的礼教。  

材料三: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探究讨论  

⑴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一中作者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⑵上述三人的言论,他们各从什么角度反对孔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什么口号?如何认识这一口号?  

⑶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有何意义?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文言文?  

提示:⑴含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自然科学、科学精神。进步性:主张民主、科学,敢于斗争。 局限性:对西方的文化绝对的肯定,对中国的文化绝对的否定  

⑵角度:陈独秀论证了孔教不适合现代化;李大钊指出了专制与孔教的关系;鲁迅揭露了孔教的本质。口号:打倒孔家店。认识:否定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解放思想。但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⑶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态度:从传承中华古文明角度看文言文不应该被抛弃。   

   

4、影响:(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探究讨论  

结合上述材料评价新文化运动  

提示:⑴进步性:打击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推动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⑵局限性: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1)、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最主要贡献);  

②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④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3)、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入: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得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小说;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广泛)传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二是通过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等  

   

3、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专题检测】  

1.(浙江文综)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广东文综) 192954 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3.2008江苏单科,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4.2008海南单科,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2008海南单科,1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6.2007山东潍坊)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7.(广东实验中学)下列言论与中体西用思想相符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③“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⑤“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8.(广东实验中学)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9.(浏阳一中)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10.(长春外国语学校)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B.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C.翻译了外国书籍                     D.启迪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11(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CAADA   ACBCD   B  

12.­2008四川省雅安中学)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兴起,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提出了自己的救国主张。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新思潮萌发了。这次思潮的核心内容和目的是什么?请你举出两个著名的代表人物。       

2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把这次新思潮由思想变成了行动,为此他们兴办了什么运动?这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3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指导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你认为这场运动有什么影响?       

答案 1) 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代表:林则徐、魏源。  

2)运动:洋务运动;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3)口号:“扶清灭洋”。  

4)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3.2008宁波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的“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  

又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2分)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答案    

1)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  

3)新航路的开辟; 孔子的儒家思想。  

4)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5)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14.2007广东单科,27阅读下列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  1)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3)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怎样备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在高考命题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这一专题可分为“师夷长技思想及实践、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个部分。三年来新课改地区高考对各部分的考查情况如下:  

   

   

师夷长技思想及实践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09  

选择题  

   

4  

1  

   

材料题  

   

1  

1  

   

合计  

   

5  

2  

   

2008  

选择题  

   

4  

1  

   

材料题  

   

   

   

   

合计  

   

4  

1  

   

2007  

选择题  

2  

2  

1  

1  

材料题  

   

1  

   

   

合计  

2  

2  

1  

1  

三年试题总量  

2  

12  

4  

1  

三年命题特点:  

1、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命题的重点,三年来分别共出现12道和4道试题。而师夷长技思想及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部分相对次要,分别共出现2道和1道试题。  

2、从题型看,仍以选择题为主,但2007年出现过考查维新变法的材料题1道,2009年又出现综合考查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材料题1道。  

3、考查角度主要侧重于各派别的主张及其向西方学习的层次。  

4、出现的材料题对知识的把握及综合运用要求较高,考生要站得高,表达好,才能得高分。如2007年广东27题、2009年浙江38题均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要自己总结归纳答案。  

2010年命题趋势:  

1、命题重点仍将以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为主,材料题的比重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2、命题角度仍将侧重于考查不同派别及其思想主张,但直来直去的考查可能较少,以新情境、新材料探究形式出现的试题可能占较大比重。  

3、材料料题难度可能较大,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宏观把握能力可能较高。  

备考建议:  

1、抓住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  

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  加大对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的复习力度,重在加深不同派别主张及向西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并通过习题训练达到灵活运用。  

3、加大对材料题的训练,最大限度地避免记忆不牢、审题不细、表达不妥、思虑不周等缺点,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材料题方面力争少失分,多得分。  

4、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注意时代性和阶段性,切忌片面化。因为任何思潮都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注意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  

5、注意运用比较法学习不同派别的主张,从兴起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时代影响等方面逐一比较,加深理解。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