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 _
(2)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改革国营企业 具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______________为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______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开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开放区,1990年,做出开发开放________的决策,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1949~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前提:社会主义制度。
(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内容: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