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教学案
单元五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下册·第一章)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极为复杂,初期的社会矛盾有国共两党的矛盾,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调整了政策,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这一变化说明: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化而变化,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2.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当时,全党迫切需要彻底清算并纠正党在过去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会上对陈独秀的批评也有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八七会议对过去有一个毫不含糊的批判,要使全党在精神上迅速振奋起来,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根本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来的正确的结论。出席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强调了“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使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前进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会议在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同时,容许了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其发展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3.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不能分开的。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没有武装斗争,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而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武装斗争也会归于失败。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结合斗争实际,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深刻阐述了这一理论。对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道路作了最简要的概括。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