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13 09:52:41

单元八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最终指向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斗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划分首先见于党的二大确立的纲领,在正确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而把当时直接进行的目标定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作为最低纲领。实践最低纲领的过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最高纲领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这就明确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对建国初期的各项措施的认识。建国初期,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士地改革、镇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体现了当时的两大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且,巩固政权有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体现两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打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的进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体现了既定的工作重心:城市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各种阶级、各种经济成份并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人民政权彻底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向社会主义的逐步过渡创造了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直接承袭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重申全国人民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核心,时称“一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称“三改”。“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

4.一五计划的特点。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起步,也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开展经济建设,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色。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计划,以五年为周期。到目前已是第十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况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以后,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