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13 09:55:57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一)友好往来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这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一、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一)秦汉时期

1、与朝鲜。两汉时,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2、与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这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记载的真实性。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

3、与西亚、欧洲。汉朝与大秦,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交往,无奈受到安息等国的阻隔。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行至波斯湾。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166年,大秦安顿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时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二)隋唐时期

1、与日本。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

2、与东南亚。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唐朝中期,骠国王子访问中国。

3、与印度。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4、与中亚、西亚。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隋朝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5、与欧洲。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6、与非洲。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三)明清时期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受到热烈欢迎。郑和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之通好的意愿。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仅1423年就有十六国使节1200人来华。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洲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一)秦汉时期

1、与朝鲜。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2、与日本。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3、与越南。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

4、与中亚、西亚、南亚。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

5、与东南亚、南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

6、与西亚、欧洲。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