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精练教学案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儒家思想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革。
2、创立。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儒家思想被冷落的历史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种思想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年代,其主张无助于统一的实现,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而备受冷落。
4、秦朝时期受压制。儒家思想遭压制的历史原因: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治后期实行的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其目的不仅是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是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在民间的流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更加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的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要求恢复殷周分封制度的政治主张被压了下去,郡县制度更为巩固,但也带来了消极作用:不同的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是秦始皇不断受到后世文人强烈谴责的一个重要原因。
5、两汉。西汉时儒家思想享独尊的历史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自西汉武帝至清朝末年,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6、宋代时期形成理学。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7、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黄宗羲对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