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一) 同步导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30 11:49:30

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一)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5.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6.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7.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8.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9.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本章的知识结构
  
  
  
  

课本中的部分“活动”答案和解析
  P4“活动”
  答案:
  

  解析:认真阅读图1.2,这幅图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核心图,也可以说是这段内容的图示化表达。从图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1)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套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2)以地球为中心,从对地月系中地球位置的描述,到太阳系中地球位置的描述,直到银河系、总星系,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尺度上逐一展示了出来。随后安排的P4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活动是完全开放的,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总结学习收获。如写一段文字、列一个表格、画一幅示意图等,体裁不限。

  P4-5“活动”
  答案:
  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1)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 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解析:通过这一组活动,让同学们分析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第一题,在题干部分说明了什么是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然后给出一组图表和问题,让同学们研究分析。关于同向性,同学们可以观察图1.4“太阳系模式图”中八大行星自转的方向,很容易得出结论。关于共面性和近圆性,教材提供了表1.1作为分析的依据。大部分行星的轨道倾角小于4°,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大部分行星的轨道偏心率接近0,说明它们的轨道形状有近圆性。第二题,在题干部分说明了什么是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然后要求进行分类比较。这两个问题,关键的设问是类似“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这样的问题。

  P9“活动”
  答案:
  (1) 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 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 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有相关性。
  (4) 由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5) 略
  解析: 本活动选择太阳辐射量与生物量对应关系的比较,有两方面考虑:第一,从知识的角度考虑,用事实进一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的作用。太阳辐射不均匀的分布,是地球上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分异的根本原因,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环境。生物量的多少是不同环境特征的明显反映。第二,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考虑,加强同学们对地理要素的比较、对应、叠加分析的能力。

  P11“活动”
  答案:
  (1)分析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子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变幅相差不大;第三,太阳黑子相对数有大约11年的变化周期。
  (2)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3)把两条曲线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不同纬度和地点,它们分别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