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三) 同步导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30 11:46:41

新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三) 
               

重点和难点解析(续)
  10.四季的划分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是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11.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解析
  1.6月22日至9月23日(  )
  A、北京地区白昼变化为:短-长-短 
  B、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为:低-高-低
  C、地球经过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
  解析:本题是一道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及北京、香港纬度位置掌握程度的双项选择题。
  6月22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由夏至日至秋分日的一段时间。
  由于北回归线以北在夏至日白昼最长,故由夏至日到秋分日时,北京地区白昼不可能为:短-长-短,所以选项A错误。
  地球经过公转轨道近日点时为每年的1月初,所以选项C错误。
  香港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每年有两次被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也两次达到最高值。所以在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中,香港地区会达到太阳高度最高,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的情况。
  南极圈内在夏至日时为极夜,到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
  正确答案:B、D。

  2.读图分析回答:
           
  自3月21日至6月22日
  (1)读①图,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A、B、C、D四段中的__________段。
  (2)读②图,此时段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箭头的代号是__________。
  (3)此时段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太阳公转运动规律认识的读图分析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需要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有较明确的时空概念,既要知道在一年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又要知道在一年中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变化,于是才能知道由此产生的一年中地球上各处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解答时要注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位置和日期。其次,要从一年中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将①、②两图结合起来分析,就不难知道自3月21日(春分日)至6月22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B段运行,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如②图中d处箭头所示)。
  正确答案:(1)B (2)d (3)由小到大

  3.下列各图中所描绘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由于在宇宙空间中并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所以公转轨道图可以是从北极一侧观察,也可以从南极一侧观察;可以从春分点一侧观察,也可以从秋分点一侧观察。但正确的描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由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6月22日的日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必须位于远日点附近,12月22日的日照图(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必须位于近日点附近。根据以上原则判定,B图的6月22日的日照图位于近日点附近,12月22日的日照图位于远日点附近,所以是错误的。同样道理,C图、F图和H图也都是错误的,另外四幅示意图是正确的。
  答案:A、D、E、G

  4.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198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
  A、l980年12月21日4时  B、1980年12月20日4时
  C、1981年1月16日17时  D、1980年12月20日10时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198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答案:B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