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运动与地壳的运动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陆上;海上;
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陆地水资源
参与塑造地表形态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沟通四大圈层
陆地水—河流的运动
河流的补给类型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径流的变化:①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②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概括某河流的水文特征
基本要素:补给类型;径流量大小及其变化;基本流向;流速大小;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等
此外还需根据图文资料所给信息补充描述,如河流的类型(内/外流河);河网密度;落差大小(水能资源丰富程度);流域面积大小;航运能力等
概括某区域河流特征—读图从整体上归纳河流的情况(河网密度、河流长度、河流类型、流域大小,利用价值-航运、水能等)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
宏观地形(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水流方向,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微地形(主要受流水动力影响):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海洋水--世界表层洋流的运动
洋流分类: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按温度性质分:寒流、暖流
运动规律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逆时针,西寒东暖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顺时针,西暖东寒
南半球中低纬海区:逆时针,西暖东寒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西风漂流(由西向东),寒
北印度洋海区:冬逆夏顺
对地理环境影响
航海(顺/逆;寒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
气候(暖-增温增湿;寒-减温减湿)
渔场(寒暖流交汇;沿岸上升流)
海洋污染(扩大污染面积;减轻污染程度)
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功能与聚落形态)
河流对城市的基本功能:供水;航运;防御等
沿河城市的聚落形态:条带状、组团状等
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区位与规模)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应对措施
原因:自然原因—降水少、干旱,时空分布不均等;人为原因—用量大、浪费、污染等
措施:修水库(时间);跨流域调水(空间);合理规划和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污染、生态建设(涵养水源:森林、湿地等)
旱涝灾害
我国旱灾的时空格局:从时间上,有春旱、夏旱和秋旱之分,以春旱为主,灾害发生时间与我国季风环流形势变化密切相关。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华南-秋旱。从空间上,北方的旱灾比南方频繁,灾情分布与中国农业开发区域的扩展格局相对应。(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我国洪灾的时空格局: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根据洪水的来源,洪灾又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等。①暴雨洪水: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②融雪洪水: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③冰凌洪水:受河道流向的制约,分布在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理论----营造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作用
内力作用:三种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现象
水平运动—挤压、张裂、剪切
挤压运动,如形成科迪勒拉山系/东亚岛弧-海沟等;
张裂运动,如红海、东非大裂谷等
升降运动—上升、下降。
如海陆变迁等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六大板块的划分(板块与海陆分布并不一致)
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其他5块均为大陆板块;
板块内部较稳定,边界活跃
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结果
基本的构造地貌:褶皱(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断层(地堑-渭河平原、琼州海峡等;地垒-断块山,华泰庐黄山)
实际应用:
建筑与工程建设—断裂带的监测与防御;
找矿—背斜多为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多为储水构造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五种形式)
风化:水、温度、生物参与,岩石在原地被破坏
侵蚀、搬运、沉积
不同地形部位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不同如黄河的上/中/下游
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基本的外力种类:流水、风、冰川、海水等
基本地貌类型:水成地貌(侵蚀;沉积)
风成地貌(侵蚀;沉积)
冰川/海岸/冻土地貌
地质作用的意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意义)
营造地表形态
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聚落形态: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团块状(平原等平坦地形)/组团状(河流交汇处、低山丘陵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