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2 八年级地理上册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自然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启发教学。
[重点]
我国地形地势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
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及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准备。
学生:资料准备。
[课时]
1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用大屏幕投影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教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
生答:西高东低。
(2)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3)学生阅读我国沿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为假设提出证据。
生得出结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课堂活动:完成第23页“活动1”,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5)设疑: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海底地形中与陆地相邻、由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而形成的地形是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浅蓝色表示,对照高度表看,其水深一般不足
承转: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6)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7)成果共享:(每组选派代表阐述观点,接受质疑)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内地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我国许多大河流向自西向东,地势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
地势对水能资源蕴藏的影响——在地势阶梯的分界处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有利影响:滚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向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障碍。
(8)课后探究:如果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将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就该设想产生一系列联想,写成一段文字或是制作一幅假想的中国地形图。(教师可做适当提示)
[本课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到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的特点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资源的分布、交通等均有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