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三课时)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三课时)
主备课人 韩维吉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今年我国北方干旱与南方水灾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1)我国南北跨度大,自然景观差别大,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地理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3)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难点:(1)读我国一、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3、教学准备:投影仪,我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自制投影片等;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31——33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冬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冬季气温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省的________,越往南,气温越来越_________;冬季,我国最南与最北的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相差_________℃。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
(2)夏季南北普遍__________,南北气温相差________。除______等地区以外,七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______℃以上。我国夏季最热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__________多少,我国从北到南可分为五个温度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一个独特的_____________。
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转入——互动探究。
2、互动探究
活动一:
1.[说新闻,学地理] 请同学们说一说寒假期间你们曾经去过哪些地方?有什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归纳)
2.(投影) 我国南北部冬季自然景观的图中:北京的冬天、广州的冬天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北京处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时候,广州的冬天却是温暖如春,鲜花盛开的季节。看了这两幅图片后,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
活动二:(投影)读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
2.我国冬季气温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3.在图上找出一月份
4.我国海南岛和漠河的气温大体分别是多少摄氏度?温差是多大?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回答,并及时评价、归纳
活动三:分组讨论,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之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略。
教师提示: 纬度因素是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所以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活动四:(投影)组织学生读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海南岛和漠河的气温大约各为多少摄氏度?
2. 七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说明了什么?
3. 找出我国七月份气温最低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4. 什么原因使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教师提示) 夏季我国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虽然越向北太阳高度越低,但白昼时间却越长,这样南北所获取的热量相差不大。
活动五: [轻松一刻] 让学生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巴蕉扇的片断。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为什么在漠河?
2、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而不在海南岛?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 漠河因为所处的纬度位置高,因而冬季最冷;吐鲁番海拔较低,是盆地,热量不易散发,地处内陆、降水少、植被少,所以最热。
活动六: 组织学生读课文P33温度带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什么叫积温?积温反映什么了问题?
3.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国有多少个温度带?
4.在图上找出各温度带分布的范围,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与哪个等温线大致相同?
5.各温度带对我国生产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3、总结提升
A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掌握阅读等温线的步骤和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图列,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观察等文献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的幅度;
(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这种方法还可运用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及其他等值图的判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