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汇教及小学合唱与欣赏课研讨后记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14 07:23:15

《山谷静悄悄》

 新港小学 陈晓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力度记号“pp、p、mp”,并能准确地运用。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

 (4)让学生初步了解合唱接触合唱。

 

二、教学重点:

1、  力度记号的识记和运用。

2、  通过对力度记号的掌握以及歌曲的演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

 

三、教学难点:

1、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音乐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力度记号从识记到运用,最后去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2、  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模仿回声现象

思考:这个是一种什么现象?

(师模仿——师生一起合作模仿回声)

师:上课之前,老师要大家猜猜,我现在模仿的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回声)

师: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射回来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强弱的力度变化)

2、  回声的规律引出f、p、mp以及pp的强弱记号

师:那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呢?

师用不同的力度记号分别来表示回声不同时段的声音强弱

(1)f、p:

师:在音乐课上,我们对于给强弱专门一个音乐记号,那就是f和p,(幻灯片出示)

(2)mp、pp:

师:那么在弱这个力度上又有不同的变化(师模仿不同弱度的回声),我们又把他们分别叫做mp和pp

(3)渐强和渐弱:

师:可是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力度是从头到尾都不变的吗?还是由什么到什么有变化的?(听师范唱,引出渐强和渐弱符号)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是有这些力度变化的?

火车路过的的情景,用“WU”来哼鸣模仿强弱,同时做发声练习

3、再次用不同力度模仿回声

(二)教学歌曲

1、  初听歌曲

思考:山谷里有什么景色呢?

师:山谷里有声音就会产生回声,那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怎样的呢?(静悄悄),静悄悄的山谷里有什么景色呢?

师生讨论:山谷有雾,有花,有小白兔,所以没有声音,静悄悄的

2、  再听歌曲

“丁冬丁冬”是什么声音?(小铁锤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

3、  难点乐句教学

听难点乐句

(1)你能模仿一下敲打的声音吗?

(2)学唱

师:要学会这个“丁冬”声可不简单呢,请你找找这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跟师找休止符特点,学唱

(4)用拍手解决休止符

(5)p、pp、渐弱记号的演唱

师:学会了他的节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安静的山谷里,要注意他的强弱力度。

4、  再听全曲

(1)师:静悄悄的山谷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同时还在歌声里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在歌声里寻找答案

幻灯片出示: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

(2)师用歌声再次提问,生回答

(3)师生用歌声来问答

你能用歌声来回答我的问题吗?师生互换

5、  歌曲处理

师:既然我们在这美丽安静的山谷里唱歌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达呢?(轻柔,优美)

歌曲里也标出了很多的力度记号,我们来看

(1)讲解歌曲标志的渐强、渐弱记号;pp、p、mp等力度记号

(2)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三)合唱拓展

(1)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演唱歌曲,让原本安静美丽的山谷又热闹起来,静悄悄的山谷又产生了什么现象?(回声)

你能模仿一下吗

(2)拓展合唱部分0  0  15  15,0  0  31  31,

地质队叔叔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了,但是他们用小铁锤敲打的“丁冬”声却一直回荡在山谷里,让我们模仿小铁锤的“丁冬”声

(3)听原唱,加拓展部分

(4)拓展二部合唱:4· 4  2  4,3 — — —。

你们的回声模仿的惟妙惟肖,让我不禁又有了新的想法,山谷里有各种小动物,他们也想加入这美妙的歌声,请大家仔细听,当老师模仿小动物的歌声时,歌曲又有了什么变化?

(四)小结

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听音乐出教室

师: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山谷里学会并演唱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结束这节课

教学反思:

因为音乐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再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采用"创造情境陶冶心灵,视听结合激发兴趣"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音乐课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所以在前半节课的过程中层层递进,让学生乐(le)在其中,乐(yue)在其中。

但是由于准备时考虑的不够周全,在上课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1、学生的声音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再的提醒自己,要在下课时让学生歌唱的声音有所提高;但上课时,我在注重重难点落实的同时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要时刻提醒学生声音的美感,虽然在后来的情感处理环节中提到了对声音的要求,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没有突显歌唱课、合唱课中对声音的重视性。

2、教学环节的“比例”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欣赏与合唱,而对于一直在教低段的我来说,合唱课也是刚刚尝试。一开始我对本课合唱部分的设计是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接触合唱,但是由于在多次的试教过程中一直掌握不了合唱部分到底要落实多少时间,所以在正式上课时也比较迷茫。忘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那就是前后呼应。现在回想,如果我在前面“回声”引入的教学环节,多渗透些“多声部”的回声,那可能会让我后来的合唱教学锦上添花。

3、“花式”合唱的教学

虽然一直在训练合唱队,但还是感觉合唱队训练与平时音乐课的合唱教学有着太多的区别。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吧。课里有个很不该出现的失误,那就是合唱教学中,我居然忘记让学生跟着琴来进行二声部的声音听辩。课后大家也对我的失误作出了指正,单老师更一语点破梦中人,合唱教学我们确实应该创造寻找出更多不同的方式手段来,这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合唱的美,乐于歌,乐于唱。

    有句话正体现了我现在的心情,那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啊!看来以后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充电,更多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积累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段来充实我们的音乐教学。这次的合唱课教学研讨收益很大,谢谢大家的宝贵意见!

    在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帖子里讨论出更多的在训练学生多声部教学的“花式”手段来。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