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艺术 五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1-29 09:27:42
4、了解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欣赏芭蕾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舞蹈带给人的足尖舞蹈的美感,,理解舞蹈中用了那些动作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及表达情节、情感。
教学反思: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欣赏它的音乐、舞舞蹈动作的美感同时,要挖掘及人物孤单的悲伤及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感情。

第三单元 儿童剧场 
   单元介绍: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长着长鼻子的小男孩吗?还记得那些住在丛林里的小矮人吗?还记得有着神奇画笔的小马良吗?这些都是我们在艺术课曾经学过的,还记得我们在这些艺术课中做过哪些活动吗?剧本、舞台、角色、观众是构成戏剧的四要素。我们欣赏的戏曲,是那么的优美,当我们沉醉戏曲时,总不免有一种想去亲自表演的冲动。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玛丽亚,看看她是如何带领那 7 个活泼可爱的“小音符”在快乐中学习了音乐,也让我们体验一下,在传统的戏曲中,我们是否也能找到同样快乐的方式来学习艺术!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同学们介绍丰富的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世界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到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会、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课时建议:1-2课时 

课题: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的内涵和角色形象,了解音乐剧的特征。
2、学唱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并创编动作分角色表演。
3、体验《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体验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感受抒情性三拍子歌曲的美感,能用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1、电影音乐剧《音乐之声》的VCD等。
2、自制的打击乐器和其他的乐器。
3、自制的表演道具、美术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快乐的哆来咪
1、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发对音乐的热爱,对老师喜爱。
3、欣赏歌曲《哆来咪》,根据歌曲表现的情节分8个角色老师进行生动的游戏、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
4、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旋律的音高、节奏,设计人物动作,进行表演准备。培养学生乐句顺畅衔接能力。
5、根据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内容,分小组进行道具、舞台背景的设计,大家一起丰富音乐剧歌曲的表演活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6、学生进行音乐剧歌曲的表演,在欣赏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
活动二:我是小小牧羊人
1、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分析歌曲的情绪和角色,了解歌曲的结构,讨论这些歌曲于自己过去在艺术课上学习过的歌曲有那些方面相同和不同,寻找其中的差异。采用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歌唱练习。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以一段旋律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完成多段歌曲的演唱,在固定联系中进行歌词创编,丰富歌曲中的小动物形象。
3、学生制作小动物纸偶或手偶。通过夸张表现,突出动物特征。要求色彩鲜艳,造型据有个性。
4、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小音乐剧的编排。在编排中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旋律情绪,创编不同角色、动作,配合纸偶的道具表演,进行歌曲表演的排练。
5、表演《孤独的牧羊人》。欣赏《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音像片断。引导学生在观赏比较中发现音乐剧的表演要素。
活动三:我爱雪莲花
1、师生回顾《音乐之声》的主要故事内容。谈一谈各自对该剧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音乐片断,为什么能够吸引自己。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歌曲《雪绒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知道它是男主人公借咏唱雪绒花,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学唱歌曲和参加歌舞表演的愿望。
3、学唱歌曲《雪绒花》。学生在演唱中尝试用原版英文唱,提高学生多种歌唱语音的表现力。
4、观赏植物雪绒花,并利用多种材料制作雪绒花。
5、表演《雪绒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舞台或教室环境,以小合唱或别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教学反思:如果将学生表演的活动用照相机或录像的方式拍摄下来,在学校范围内展出,那将是对学生很大的一种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

课题二  三岔口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传统京剧《三岔口》,感受和了解京剧艺术中的哑剧表演形式,对传统京剧艺术表演有初步的认识。
2、感受哑剧的基本表演特点,参照京剧《三岔口》中“矮子步”的表演,即兴模仿表演剧中人物动作和情节,体验其中的乐趣。
3、学习戏剧中表现生活的几个动作,体验虚拟表演形式的趣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意性的表演。
教学准备
1、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对《三岔口》剧目的有关资料的收集。
2、京剧《三岔口》的录像带或VCD,京剧《三岔口》的画册和剧照。
3、京剧《拾玉镯》的VCD,京剧《三岔口》的画册和剧照。
4、自制的表演道具和美术材料及工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感受、体验哑剧表演方式
1、师生交流自己对京剧的认识,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
2、共同欣赏京剧《三岔口》的演出片断,进一步了解剧情。
3、欣赏《三岔口》中的锣鼓经—四击头,并尝试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演奏。发现京剧中的另一种表演方式——哑剧。分小组对作品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京剧艺术中的哑剧表演形式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特点。
4、了解哑剧所特有的表演形式,哑剧是一种不说话,借着身体的姿态表达思想、情绪或故事的戏剧动作。
5、模仿与表演。
活动二:表演“矮子步”
1、欣赏《三岔口》中“矮子步”表演的情节,分析戏剧塑造人物角色的方法与手段,了解为什么在这里设计了“矮子步”的动作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心理特点。
2、分小组模仿剧中“矮子步”的表演方式和姿态,进行表演练习。
3、大家对表演和角色的助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活动三:联系与拓展
1、欣赏京剧《拾玉镯》片断。
2、模仿其中的表演形式,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表演活动。
3、欣赏京剧《拾玉镯》的另一个片断中开门的动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