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设计与绘制 苏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二 《壁画设计与绘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壁画构图的外部形态和壁画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重点、难点
壁画形式美样式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古埃及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古埃及的壁画以及壁画的创作。
二、新授
师:今天先学习壁画中的构图
构图中的形式法则
构图上讲的均衡、对称、和谐等是公认的规律,符合这些秩序的叫美,反之叫丑。亦可以更概括简炼的说:美就是和谐。美的存在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人都是能体验到的,它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艺术可以把丑的转化为艺术美,艺术中最具规律的有两门:美术和音乐。美术以形式的规律存在,或以不同的风格美存在。所以,艺术家的责任,就是用他的技巧和手段,尽可能把这些美体现出来。
1、对比
对比,是在一幅整体画面中,强调各局部的差异(包括点、线、面的组织,形色的大小、强弱等)使其固有的特征更明显。前面已述及组织构图的骨架形式,骨架是有画面各个个体形象的几何形之总和。原则上讲,骨架中的每个个体几何形在面积上有大有小。这种面的大小、对比就是一个法则:有大面,则有小面。在线的运用中亦是一样,若非有意的安排,必有长友短,所谓长短的对比,写生练习中,方形的书上放一个水果、一支笔、可形成一个圆点,一个面,一支笔线的对比,这是形态的对比。
对比的样式,便于有力地揭示个体形象的独特性格,从再现大千世界。所以,在追求自然美的写实绘画里处处都能见到对比。如《开国大典》一画中,除了其他构图因素外,红红的灯笼与秋高气爽的蓝天形成色彩对比,灯笼的圆形和直立的城楼圆柱,放射状的横梁与栏杆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几何形的对比关系。各种绘画品种都不能离开或忽视这一种重要的美感法则。
2、节奏
我们这里研究的节奏,是指连续出现的形象组织之间大小高低、宽窄长短的规律关系。我们在构图中的节奏设计,往往是以绘画者的情感为依据的。若要使画面大起大落,就应增强欺负方向或增强力的对比,若要获得恬静的诗化境界,则应削弱或减少起伏和量的反差。
这些简单是线条表示出了绘画中的“节奏”变化。
归纳起来,当我们初涉构图练习时,可以按如下规则来处理构图中的节奏:
1、在任何一幅构图中,在设定骨架时,通过对画面的分割,由物象概括出来的几何面,一般说来不是一样大小的,形状亦不应是相同的。除重复用的某种元素为求得力某种美感之外。
2、在任何物象的影像形成后,边缘的长短是不一样的。除某种对称因素,某些特殊效果之外。
3、在一个构图经营较好的画面中,物象自身的骨架 往往称之为正空间,相反关连的部分叫负空间。而正负空间,每个切块面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学习者往往会以局部观察把握对象的错误方法而只注意正空间,或者只是注意正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关系。
3、重复
重复法则,是指在构图中,同一形象以类同的方式多次出现。音乐中主旋律的反复多次出现使乐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诗歌、散文中的排句词藻使之更具强烈的韵味等都属于此刻。
重复的美感力量是强烈的。在一副作品中必须走到极致,控制全画,成为构成或形象的主体方能达到目的。若轻描淡写,特别是在自然形态的写实绘画里没能占主导地位,则有雷同化之嫌。由此,理念的因素是重要的。作画时你问问自己:相同的形象若已出现,是否在追求重复这一美感样式
4、渐次
渐次,是连续出现的近似形象的变化,表现出同方向的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这种美感样式的规律性很强,它集中的特点是递“增”或递“减”。你在作画时,一笔饱墨色落纸后,逐一运行,笔迹由浓渐弱,就是渐次的美感。我们当在湖边看那逐一退去的水波时,近处的距宽、清晰,逐一远去则波光粼粼,消失为密集的一片,这是典型的渐次美感。在中国各地皆是宝塔,无论若干层,每层檐口外伸,体积、高度逐层缩小。这种渐次的美感样式在古代建筑中早已被使用。
较之重复样式,渐次的性格有其变化比较活泼的一面,能够吸引人深入画面的秩序美和透视深度,就是在写实性绘画里,若局部采用,也会带来较好效果。
5、对称
对称,实在某一轴线的两边或周围的形象对应、等同造成的一种美感样式。对称的美,在生活中广为存在。人体结构及其表象,从头到鼻,到胸骨,至脐轴线两侧,人体各部分都是对称的。植物学中,树叶的生长排列,有对生和互生。蝴蝶、鸟虫,大部分都因自身的演进,形成了额对称的结构骨架。这类和谐、协调之美,在人们认识大千世界中已予以认可,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这种美感样式运用于美术作品中,使能强化作品的结构形色之美。
对称其实是与“重复”接近的形式。关键是“对称”这种形式,必须遵循它有一条对称轴或对称点,而它的轴或轴心,往往都通过画面的中心或平分线。
6、均衡
均衡这种构成样式,是支点两边的形状相异而量感等同。前述对称的美感结构犹如实验室的天平,而均衡的美感构成关系就如市场上的秤。其视觉美感是不同的。
均衡的要领是:支点(受力点)至两边形象的距离不等,受体量的大小的制约。在一幅构图中,形、色位置的安排,往往是通过数值的主观调配来实现的。“均衡”这一形式美的样式,变化多端,在接近自然的写实绘画与装饰性绘画中,各家各派都喜于运用。因为,这样式较多地体现了大千世界中生动的自然美。
从形的相互关联中,要求得均衡效果往往取其奇数的组合。因为偶数组合易产生平分秋色那种对称的心理效应,1:2、2:3或2:5的组合关系,在中国画论里早有总结,叫布局的“奇偶”主张。在我们进行素描起步练习时,往往这样安排画面的静物,也就是这一原理。这种聚散关系,若转换成人物也是一样的。
按上述“均衡”法则,一定数量的物象组合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均衡,落实到一幅有边框的画面,还将受到边框的直接影响。若处理不当,会削落甚至失去画面均衡美的效果。这里,要注意既然数量不等的物象分布于支点左右的距离也不等,那么移置到边框所界定的画面上去,就要使支点与中线重合。若物象是速写本上勾画的素材,截取物象时,要注意截取物象的空间应与边框所界定的画面吻合,尤其要注意画面的长宽比例。
“均衡”是广泛运用的美感样式,体会个体平面图形,然后再进入复杂的绘画构图,注重整体感是首要的。
7、调和
调和,是在统一整体中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共同的因素。从构图的角度,应该纯粹从形式结构和图像造型设计方面,追求调和之美。首先是边框和画面的内部的调和。边框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弧线,如能在画内的骨架或各个形象中直接的体现,或者有较为含蓄的暗示,那么画幅内外的调和美就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