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托物寄情》教学资料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3 08:17:59

 教学资料

  艺术家的卧室 (荷兰)凡·高 

  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阿尔,是因受到印象派画家的用色诱惑。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得亮堂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地画下去。他最爱用黄色和蓝色(他的黄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辉煌,蓝色也蓝得深不可测)。1888年9月完成的这幅作品,用柠檬黄与深蓝色做对比,使画面呈现热烈气氛,是凡·高成熟时期的最佳作品之一。凡·高在书信中有一段对这幅画的自述:“这一回画的仅是我的一间卧室。在这上面起主要作用的应是色彩,它以简化的处理手法赋予室内所有的陈设以一种高雅的风格,并造成一种宁静或睡眠的总气氛。谁看了这幅画都会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安宁,或确切地说,能使他的想像得到安宁。墙壁是淡紫色的,地板由红色方块组成;木床和椅子是黄色的、黄油色的,床单和枕垫很亮,是柠檬黄与黄绿色的,被子是大红色的,窗子是绿色的,梳妆桌是橙黄色的,脸盆是蓝色的,门是淡紫色的,如此而已。此外,这些紧闭板窗的房间里再也没有什么。家具的尺寸也应当表现出划不破的宁静。墙上挂有肖像、镜子、毛巾和一件衣服。由于画面上没有一点白色,画框自当用白色的。我是以此来对我自己安排的强迫性休息复仇的。这幅画我明天还得画一天,但你现在就能看出,它的构思是多么简单。所有的阴影和半阴影都被我免除了;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东方的彩色木刻一样。”画家很清楚,他在病后需要一段宁静。他是把这幅画当成“静物画”来画的。文杜里评述这幅画时说,它有着画家的内在精神,他在借助简化色彩来传达他需要的宁静。那么,为什么又要说他是在“为休息复仇”呢?诚然,这幅画上的宁静隐藏着画家的不安。当时凡·高的心境非常悲哀,精神沮丧,他以狂热的色彩,像抓住一点希望那样来描绘“睡眠”这个主题,但没有成功。病魔在逼近他,他的理智很快又会失去平衡。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梦,惟有这幅画上的一片寂静,透露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

  骏骨图 (宋代)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又号蒙城叟,淮阴(今属江苏)人。宋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的身份,成为江南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元统一中国后,龚开生活穷困,以至“立则沮洳,坐无几席”,但他仍让儿子伏榻为案“就其背按纸”作画,寄情笔墨,抒写自己的牢骚和不满。这幅《骏骨图》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无辔头、缰绳,鬓尾在风中微动,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作者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蹄腕,颇具写生之意。画面右上侧自书“骏骨图”,画后又自题诗跋:“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劣非所讳也。”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亦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墨兰图 (元代)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福州连江人,宋末曾以太学生的身份应博学鸿词试。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在绘画上,郑思肖的名字始终与墨兰相关联,因为他的绘画题材较褊狭,仅擅长水墨兰竹,而现今仅存的几件作品也全部是《墨兰图》。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深切的怀宋情怀。由于“土为蕃人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这种爱国情怀为他的画作增添了不少光彩。郑思肖没有明确直接的师承,受南宋后期盛行的水墨画风影响较大。《墨兰图》作于1306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宋元之际,文人士大夫除了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外,还广泛寻求适宜感情宣泄的艺术形式,而水墨写意画正好与他们的寄情遣怀及吟诗题字相得益彰。郑思肖便是如此,《墨兰图》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已超过了物象本身。

  二马图 (元代)任仁发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人。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右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左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脱,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墨梅图 (元代)王冕  

  梅花,因其盛开于早春和冰肌玉骨的傲霜特性,象征着古代文人所尊崇的高蹈远引、孤芳自赏的性格,故而历来是文学家所喜爱的创作题材,也是花卉画家所钟爱的表现对象。从这幅画上看,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虽然王冕沿袭扬无咎画法,但又自创新意,将扬的一笔三顿挫,演化为一笔二顿挫,即所谓“勾圈略异扬家法”。清代朱方蔼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写以繁花,千丝万缕,备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段话大致上概括了王冕的成就。由于王冕能在技法上多用飞白,所以更胜时人一筹。据说他用“胭脂作没骨体”画红梅,用朱色点画,极受时人喜爱。在王冕的梅花中,可以看出画家作画如同作书,除飞白外,还有细长的笔线,似断而接,气脉贯通。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农民出身。他常常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墨葡萄图 (明代)徐渭  

  此画为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攲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年44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又用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入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