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新的实验》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3 08:29:43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树立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现当代的艺术实验。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当代艺术的形态与观念。20世纪以来的艺术通常被称之为实验性艺术,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打破了原有艺术的界限,不断为艺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创作观念和材料不断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些艺术形态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而是针对一些问题做出的反应或者对艺术观念的拓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所列举的图片和相关分析,学会举一反三。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对于第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要进行分类的内容按照教材中所列的五个方面制成图表,然后逐一对号入座。不过在活动中要注意,实际上某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可能不止一个方面,所以产生不同的意见也不足为奇。

  第二个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有的放矢。对于辩论的正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不能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传统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如农业社会,人们凭借手工业来制造物品、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等等)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又是什么?(机械化生产,记录、复制形象的方法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紧张、寻求自我、张扬个性等等)2.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不一定,像中国的书法就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也摆脱了对物象的客观描摹)照相机、录像设备出现之后,人们是否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艺术领域?3.艺术是否应当反映现代社会的生存经验,比如新材料、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4.改变过去艺术由手工制作的定义,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物品纳入到艺术领域是否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一定帮助,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思维)

  而对于反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可以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问题入手思考:1.从历史角度来看,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多久,而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有多久?2.从艺术标准角度来看,艺术标准的丧失会带来什么问题?(鱼龙混杂,信息量增大)3.从人们的内在感受来看,传统艺术的标准是否已经内化成为人们潜在的评价标准?4.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遵循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的传统艺术的标准,艺术家会不会变成“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这个活动不求最终取得什么一致的意见,关键是要求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

  教学基本思路

  现代实验性艺术的“求新”,主要是相对于传统艺术的观念而言,所以教师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法,将本课内容与前面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将本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找一些作品来进行对比。分类的方法可以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入手,如绘画形象的来源与处理(波洛克依赖自发冲动作画、波普艺术将流行的形象作为灵感来源、拼贴、对古典绘画的挪用与修改等等);雕塑等领域空间观念的变化(贾科梅蒂改变过去雕塑的体量感、考尔德的活动雕塑、大地艺术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等等);新的媒体与材料的运用等等。也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活动建议一”来分类讲述。也可以二者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述。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20世纪中期以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2.雕塑领域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3.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现象。教材大致从三个角度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在绘画领域,教材中主要谈到了:1.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这种绘画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画面中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中心;整个创作过程完全依赖内心的自发性冲动,具有偶发性和无理性的特征;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2.以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将流行的、转瞬即逝的、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对这些形象进行大量的复制。3.对古典主义绘画的挪用与修改。如毕加索、培根等。4.拼贴,如马蒂斯和汉密尔顿改变了过去手工绘制形象的做法,将图案或者杂志上的照片直接拼贴到画面上。这些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进行了突破。

  其次,在雕塑领域以及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中,对空间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中主要谈到了:1.雕塑家贾科梅蒂的作品,改变了过去雕塑的体量感,给人一种轻盈、收缩的感觉。2.雕塑家考尔德改变了过去雕塑是一种静态艺术的概念,使雕塑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感。3.被称之为大地艺术家的罗伯特·史密斯将大自然作为创作对象,改变了过去的艺术只能够在博物馆展示的定律,将自己的作品置于自然的广阔空间中来展示,改变了局部的自然景观。

  此外,还有一些艺术家运用综合性的手段或者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介来创作艺术作品,也有一些作品强调与观众的互动等等。在这方面包括教材中所列举的白南准的“摄影雕塑”、博尔坦斯基的作品与霍克尼的摄影作品等等。

  以上这些作品说明了自20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艺术的概念在不断扩张。不过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但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因为其中的很多作品尚处于一种没有定论的状态。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主导观念、形式探索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不过由于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可能起初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1.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艺术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应,比如说:①照相机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写实性艺术的基础,使艺术家开始探索美术发展的其他可能性。艺术家们并不是不会画画或者雕塑,而是有目的地打破传统的造型观念和美学标准。②现代生活的变革为美术提供了新的视觉素材(比如波普艺术)。③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技术支援。④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使艺术家重视自我、重视原创性、追求新奇等等。2.认识创新的价值。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教师可以从美术创作的主题(如波普艺术),空间观念(如大地艺术、考尔德的作品),形体观念(贾科梅蒂的作品),创作方法(波洛克的艺术、拼贴等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1.教师自身一定要吃透教材,对现代主义艺术要有较深的认识。实际上20世纪以来的视觉艺术探索对文化的其他领域都产生过影响,很多新的观念正是源于艺术家的探索与实验。教师首先要开拓思路,不能仅仅站在传统艺术的立场上去理解一切问题,这样的话就很难认清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2.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人意见或者自己按照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来创作一些作品。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理解现代艺术在观念上的突破。

  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