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改下对新版教材的几点思考
苏州中学 陈 忠
【摘要】本文对新版教材的内容进行的实际需求的分析,针对PHOTOSHOP等实用性强的内容提供了个人的教学设计,并针对新版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思一个能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帮助的教学模式
一、前提
在如今的社会里能否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成为了决定事物发展至关重要的前提,人们在高节奏高效率的捕捉着信息的瞬息万变,如何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让信息转变成生产力,成为了现代人一项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这对于我们学校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出一代具有信息处理素养的人,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而07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出现犹如一阵春风,为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更增添了勃勃生机,围绕着新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教法的设计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和探索。如果说旧版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的话,那么07版的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的锻炼,也就是对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相关信息问题自主进行探索研究,并能够活用各类信息的技术解决问题的这类信息素养的养成。而经历过初期的欢欣鼓舞,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来审视这本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发现的问题
07版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册三本,就内容而言,它涵盖了现今信息技术教学领域最热门的各个环节:各类信息的获取;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各类信息的编辑;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合成;VB程序的编写以及机器人模型的装配。编写者的目的很清楚是在于通过打开多个内容的窗户,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的世界,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而学生的个体相对独立,用一个大而全的套子去套所有的学生,这就引起了第一个问题:学生需求的个体不同与教材内容设置的不适应。
1、学生的需求和教材内容的设置
就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言,我们都知道是为培养学生掌握一门操作技能。事实上在社会实践中也证明了,一个人对于信息技术能真正掌握的也就只有一两项软件的应用,我们不可能造就全能型人才,这就是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在06—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使用旧版教材的届学生),我组织过一次学生调查,问卷中就有一项为你希望在计算机课上学习些什么内容,在之后的统计中,学生需求前三位的内容分别为:PS、程序设计和网页制作。PHOTOSHOP的应用对应着时尚潮流,程序设计需求是对高端技术的一中探秘心理,而网页制作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浏览网络信息而引发的个人需求。(这里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生在我市中学生总体水平中属于上流水平,其他学校的学生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而将这种实际需求与教材内容的设置做一下比较就不难发现,在时尚潮流这一块,我们教材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不到抒发,兴趣得不到拓展,而其他内容的教学又不能足够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话,我们将可能面临这部分人的教学失败。另外实践证明,在众多学科的围追堵截之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将学习因为个人兴趣而延续到课后,那么在我们有限的固定教学课时内,那么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都浅尝即止,而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在课堂上得到满足的话,我们的教学也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够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求来展开。
2、学生个体的不同和教材内容的设置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会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样的同一内容对于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无可否认的教学对学生有塑造的作用,但是不同学校的教学会造就不同的学生,事实上我们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在这次统一教材之前,不少学校一直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其中因教师而异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在我以上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就使得我们初中的教学对象——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样的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同使得这种差异更大。这就需要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有更大的可塑性空间,从而方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而事实上,在本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上,我们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局限住了,例如:在WORD教学中,全章内容围绕着制作一本作文集这一具体的任务展开,毋庸置疑的,“任务驱动法”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相当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能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的,而在教材中却是在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展开,WORD的基本操作只能融入到作文集的制作中去,无法针对操作展开各类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了。当然编者认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完成过WORD的学习,本章无须太多教学活动,用一个任务一带而过即可。但是,这里就有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不同的学校之间,就算是同一班级同学之间,在小学到中学这一较长的记忆遗忘时间段内,我们还有不少的学生把这些操作都忘记了!再经过初中WORD的这道快餐,学生可能就只注重了整体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具体操作的巩固,那么在下一个遗忘周期内,这些内容又将被再次遗忘。
3、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在上述小学的信息技术中,我们了解到小学的新教材也刚刚到位,那么要做到与初中教学的衔接至少还需要4到5年的时间,这中间的断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磨合。而我们初中的教材与高中教材呢?仔细研究两本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的教材就是高中教材的简约型的翻版,那么中间就不存在衔接问题了吗?相反正因为两本教材的雷同性,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互补,当年高中教材出来后,教材研究就发现,很多内容的设计上就是定义在初中已经已经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做出的,如EXCEL的内容,高中教材中没有仔细说明,但是高中会考又有相关内容,而现在初中的教材又是模仿高中教材那样的大容量的荟萃,象EXCEL的教学就只有提纲式的教学内容,我们难道又将这个基础定义为小学已经打好了吗!那么中间有两个长时间的遗忘周期,到要用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记住多少。因此,这就进一步的加剧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问题的矛盾。
另外,我个人的一个疑问,是不是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内容都要是那么的大集合大荟萃吗?我们难道不能根据各个时期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将这些内容分割到各个学习阶段中去呢?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递进的关系呢,也能够更好的做好各阶段教学的衔接工作啊。这个想法源于我市某大学来我校实习时的一次调查活动,他们了解了我们现在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后,发出感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就是学习这些内容啊!那么,我们真的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小学讲,中学讲,大学再讲吗?
以上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的现实的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设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但这都需要在教师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的前提下展开。
二、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教改下适应新版教材的一个关键。
现在很多的教师都推崇综合使用各种教法,如:任务驱动法,先学后教法,精讲多练等等。如我之前听过的一堂课《网络信息的搜索》,在这堂课上,老师布置一个任务,然后让学生在书上查阅相关内容,然后就让学生去做练习,通堂课教师没有什么讲解,方法是都用上了,但是效果呢?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学生书本看了知识内容,但是教师没有去梳理归整;学生练习的时间是多了,但是教师没有引导活用,到真的实际应用时问题就又出来了。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能力在起着关键的作用。我认为教师需要的能力有:
1、教师需要有对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第一步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你的学生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基础到底怎么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甚至于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些前提之后,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到实处,我们才是真正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以说,当个老师不容易,当好一个老师是一门学问!
2、教师需要有对教材的分析能力
在了解自己学生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了解教材、懂得去分析教材,教师需要有对教学内容的全局观念,能够抓住教学的主线,例如本教材的主线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这个主线贯彻到日常每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去,保持教学目的的一贯性,也使得学生能够容易把握你的教学思路,进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能够进行取舍和整合,将对学生教学意义不大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将重点的内容,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将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融合和再次归类处理,将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后,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图形处理中有三个处理软件的使用:ACDSEE、我行我速、PHOTOSHOP,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容我将这三个软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系列教学,利用ACDSEE进行图形基本编辑的教学(颜色调整、形状调整等)、利用我行我速进行图形使用预置效果增强表现力的教学(各类画框、艺术字、年历等等)、利用PHOTOSHOP进行多张图片的合成效果处理(羽化、透明度、图层等等)。这样即使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图形处理软件的功能,而且又能很好的了解三种软件的应用效果,从而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处理软件。
3、教师需要有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
毋庸置疑的,选择好一种或多种适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前面两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和磨练,一个教学内容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有不同中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尽量多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去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记录成功与失败,寻找原因、积累经验、归纳整理,摸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总的来说,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物而异;一个不懂得变通的老师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例如:在进行EXCEL数据处理内容时,你需要是一个教学设计思路严谨、逻辑性强,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师,而在进行PHOTOSHOP图形处理时,你需要是一个时尚、追求流行的教师,教学设计要活跃、要让学生感受到时尚就在他们身边。总之,老师就是一扇门,打开她,学生掌握了一片天地。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在打造这片天地。
三、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研究
一门学科的发展,最终离不开该学科的课程研究。研究它的发展方向、研究它的实际生活工作需求。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其他学科更为紧密,那么我们就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在这方面做文章,将我们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挂上钩,在一张漂亮的小报、一张精准的数据处理表上,在一张张学生自己的大头贴中,在更多的动画和视频剪辑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喜悦,让他们真正的在其中找到乐趣,让学习真正的为他们所用、所爱、所重视,那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我们才是时代所需要的教师。
另外,我认为新版教材的出版,为我们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学科整合中,什么计算机与化学、与物理等等学科的整合中,我们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了一种手段,让学生更好的通过课件来了解化学物理等知识理论,对于学生本身信息技术的能力没有任何的锻炼,难道让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先自己做个课件吗?我们信息技术的课程研究,没有对于其教学根本的学生产生任何能力的锻炼,却将自己的学科整合成了其他学科的附属,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对于我们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就图形处理与音频处理相关内容上,我设想与艺术学科进行学科整合,我们计算机教师在图形处理上,具有较强的编辑能力,但却缺乏绘画的理论知识,结合美术课程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处理提供方便,例如:图形的色彩,各种色彩的调配等等。另外计算机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学生的美术设计移植到计算机的平台上来也更贴近现代艺术设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在音频处理方面,音乐老师能够教导学生理解音阶,编制简单的乐曲,而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能够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平台上进行乐曲的编写和后期的合成效果处理,锻炼他们的音频处理能力。两种方式都是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两个学科整合与发展的研究应该具有很大的空间,我正在具体的工作中与艺术老师接洽,尝试将两个学科教学的整合成立一个课题,去摸索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新的发展。
总之,这次教材的改版,对于我们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谨以此文做问路之石,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教,在此谨表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