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3 15:15:49

一、  发现“意思”

师:刚才课间听了这首由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去云南,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好,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此文,请问,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

生: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

生: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师: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

生:戴胜鸟、云雀。

师: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

生: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生:山路

师:还有呢?

生:村寨。

师: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生(异口同声齐答):有。

师:有没有觉得没意思的?(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不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方框内的内容为课件内容,下同)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我觉得有意思。

师:是啊,不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而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极具山野之趣、原生态之美。

生: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师:噢,可否读一下?

生: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

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他读的怎么样?点评一下。(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举手,是要自己点评吗?

生:是的。

师:我上课以来,还没有遇到自己点评自己的人。太好了!请讲。

生:我刚才太紧张了。

师: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再读第二段)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说明他读得好,你满意吗?

生:还是太快了。

师:你感觉哪些地方应读得慢一点?

生:轻轻、理理、拍拍、笑笑。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的轻松快乐,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轻松一点。

师:你已深得其中三味。中国的这个“乐”字,很有意思,它既读“yuè”也读“”,音乐的实质是什么,可能就是给人快乐。这些年轻女人对歌不求胜败但求快乐,她们已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指着课件)其实,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现天光云影、意思无限。现在,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读一读。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我从他(指着前排一男生)的表情看出他已如痴如醉,仿佛那个年轻的女人已站在他面前了。(众生笑)

生:“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花儿在倾听小女孩的歌声,“不住点头”表示对女孩歌声的赞赏。我觉得这里也挺有意思的。

师:你的发现真有意思,这些花是那么的具有灵性,可见你也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在这段中还有没有写到极具灵性之物?

生:“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戴胜鸟神情十分专注,对唱歌发生了兴趣。

师:我们的戴胜鸟太可爱了。面对如此可爱的戴胜鸟,你难道不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吗?

生:戴胜鸟,我想和你做朋友。

师:我想它会答应的。

生:我想和你一起唱歌。

师:去吧,我特批!(生笑)

生:戴胜鸟,到我们学校来唱歌吧!(众生笑)

师:它已经来了(指着礼堂后面),你看,它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未经任何污染,却能照亮我们的灵魂。

 

二、  没“意思”

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我听出来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然而,前不久,一个叫“飘过你的网”的网友在QQ上与我聊起《云南的歌会》时提出了一种看法。

 

 

 

师: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生:我不同意。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小女孩子唱歌自然、轻松。环境对唱歌的人有影响,不能删掉。

师:什么影响?

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有这样的歌声

师:你的观点怎么和沈从文如此相像?

 

 

 

 

生:因为我妈妈是苗族人。

师:哦,你和沈从文一样,都流淌着苗族的血液。沈从文先生有《边城》等多部作品为人称道,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应该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师:请讲。

生: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

师:“人和自然的和谐”,说得真好!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中国最为基本的传统人生哲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谁知道?

生:天人合一。

师:对,它就是天人合一。

师: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它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教师朗读第四段文字:“由呈贡赶火车进城……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三、作家的“意思”

师:同学们,沈从文先生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所以才不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他认为这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那么沈从文先生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请看大屏幕。

 

 

 

 

 

 

师: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认为这些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

生: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

师:那么沈从文讴歌了哪些生命形态呢?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出示课件),说说“这是    的生命”,可以填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可以是一两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开始吧。

 

 

 

 

 

 

(学生阅读文章5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师:这是快乐的生命。

师:为什么?

生:第四自然段中的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师:的确如此,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快乐的生命。

(学生齐读)

生:这是热情的生命。

师:从何处读出?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个老人充满了热情。

师:如果要你在“这是热情的生命”的“是”字前面加一个字的话,你会加哪个字?(出示课件)

 

 

 

 

 

 

 

 

生:竟。这竟是热情的生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人“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一个“已”字和一个“早”字,可见老人年岁已高,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充满热情地传歌,真是出人意料,所以选“竟”。

师:是啊,这个火一样的老人,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生: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打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师:是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一个“还”字,表明作者对这种自由洒脱的生命状态的尊重和赞美。

生:这是活泼的生命。从第三自然段“性情开朗活泼”可以看出。

师:这段有没有具体描写这些女人?

生:有。

师:能读一下吗?

生:(学生读)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但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样改就没有云南的特色了。比如“黑中透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南女人脸的特色。

师:黑中透红,与众不同!(生笑)

生:删掉的都是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果仅局限于黑白两色的话,就体现不出刚才所说的“这是活泼的生命”。

师:是啊,同学们,色彩对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美丽。

生:有活力。

师: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生:这是和谐的生命。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师: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到温暖。但是我有个疑问,一唱就是三天,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

生:有。

师:都干些什么呢?

生: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师: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想想我们周围的人,想想我们自己,你们活得有这样潇洒吗?

生:老师,真是苦不堪言啊!我们现在读书是家长逼着读,老师也希望我们好,学习越好越得读书,把自己都逼上绝路了,考差一点儿,老师和家长的脸马上就拉下来了,他们对我们说,快读快读。其实我也有很多爱好的,我也喜欢唱歌听歌,可是我妈妈却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必须先把学习搞好,不把学习搞好,以后什么工作都没有,只有去要饭,一个要饭的人会唱歌有什么用啊!

师:哎!(教师长叹一口气,生笑,教师停30秒接着说)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非常真诚地表达了我们今天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忙啊,累啊,沧桑啊,疲惫啊,成了我们共同的特征。而沈从文笔下的这些人却生活得很滋润,他们的生命是鲜活的,具有活力的。如果要你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中选一个字填在横线上来概括这些生命状态的话,你会选哪个字?

生:活。

师:是啊,这是活的生命。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要这样生活,生命就有活力。如果要我在“是”字前面加一个字的话,我会加一个“才”字,这才是活的生命。我为什么要加这个“才”字呢?请看大屏幕。(“字幕式”的文字呈现,用时140秒,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文字呈现完后下课)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卑微,却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

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 ,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

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包括我自己。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 ———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谢谢!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