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案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5 10:41:02
学习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设想

  《童趣》是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普遍存在着文言文枯燥难学的认识,那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学习,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之顺利地走上文言文学习道路,是文言文学习之初要重点解决的。《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草丛、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妙趣横生,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非常切合初一学生天真烂漫、童心未泯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初步掌握翻译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作者的情趣。并且联系自身,回忆童年趣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判意识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     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4.    善于观察想像,学会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习重点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并翻译课文;如何理解“物外之趣”。

课前预习
一、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习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二、查阅资料,了解一点作者和其作品的知识,写在下面。 

 
 

 
三、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余忆童稚(    )时         (2)见藐(    )小之物     
 (3)项为之强(    )            (4)鹤唳(    )云端  
   (5)为之怡(    )然称快      (6)土砾(    )凸(    )者

   (7)凹(    )者为壑(    )  (8)庞(    )然大物
   (9)癞虾蟆(   )(   )(   )                           


		
四、朗读课文。童趣,即童年趣事,想想作者讲述了几件童年趣事。

 
课堂学习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么欢快,多么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下面请欣赏几副童年的图片,让它们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了解作者、作品。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了解文言文及其特点。 

4.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读音及停顿节奏。 

  (2)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尽量摩仿其速度及节奏。
  (3)揣摩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E.作/青云白鹤/观。  
   F.蹲其身,使/与台齐。 

   G.见/二虫斗草间。 
   H.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挑选其中一段,两小组朗读,看谁得好。
(5)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5.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增、删、调、留、换、补、直
6.按照文言翻译方法师生共同翻译课文第1、2段。

7.四人合作小组,试翻译文章3、4段。不理解的地方划记,后提出。
8.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语、疑难句子。

(1)重点词语。        略
(2)疑难句子。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作青云白鹤观。
C.为之怡然称快。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E.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F.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G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9.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1.回顾关于作家作品的知识。
2.诵读课文。

3.复习重要的文言词语。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项为之强

(3)徐喷以烟                          (4)作青云白鹤观
(5)盖一癞虾蟆                        (6)方出神

(7)鞭数十                            (8)驱之别院
4.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三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如何理解“物外之趣”?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有趣?

(3)童年的沈复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阅读下列短文,感受童稚之美。
蚂蚁唱歌 

黑白 
依成人的经验,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醉如痴。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她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有文化写文章,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4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认为。大家喜欢把豆豆和我女儿作对比,我女儿永远文静、听话,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觉地背英语单词,然后吃饭上学。出门给她两元零花钱,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还给我。黄昏降临的时候,她会自动打开乐谱架夹上的乐谱,练上一小时的小提琴。我有时候也觉得她生活太单调沉闷了,就带她上公园,希望她放开手脚像豆豆那样疯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着,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喝斥道:到一边吃去。她跟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口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她见了我立马笑了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冲我说:昨晚,我下了一个,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哎,蛋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一指,说:在这儿。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可她哪儿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她没想到一个大人会用这种口气和她说话;怔过之后她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一个蛋,比我的蛋还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心满意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好,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下午她就缠着我。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在哼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声音又尖又脆。还有那个来回跑的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地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起小脸冲我说着,然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6.作业

作文:童年趣事。
 

 
 

 
 

 
 

 
 

 
《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是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篇幅不长,二百来字。文字浅显朴素易懂。写了3个故事,情节性强,读来意趣盎然,非常适合还保留着小学生天真烂漫的性情、有着奇思异想的初一学生学习。由此看来,一开始选这样一篇文章,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整个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开个好头。

     对于这样一篇有着特别意义的文言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拙浅的看法和做法。
首先,思想上要让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

据了解,其实在小学,学生也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和初中文言文根本不能相比。小学文言文数量少,篇幅小,意思也很浅,理解根本不成问题。能背诵就完事儿,不用在字词句上落实。而在中学阶段,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的份量。且随着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增高数量不断增多篇幅不断加大,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不但必考且所占分值大。所以从眼前的实用功利的角度,我们要重视文言文学习。
另外,文言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文,更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为无数后人久久吟诵的名家名篇,学习这些佳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甚至可以说,一些文言精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懂的话,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国人!所以,从长远的宏观的眼光来看,我们依然要学好文言文。

所以,笔者觉得,初中一开始学习文言文,我们就应该和学生们讲清楚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相信学生们是能理解的。只有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应对文言文学习,自觉地努力地克服其中的种种困难,从而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以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和我们今天的语言相差甚远,理解以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那么,我们有必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要注重培养语感,要熟读背诵课文,要主动积累词汇,要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等等。
一开始就教给学生以方法(当然不要太繁琐),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道路走得更快更轻松更自信,而不至于感觉在黑暗中摸索般费时费劲,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

笔者以为,思想上足够重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文言文的必要的前提工作。
接下来应该转入正式的课文学习了。它大致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阶段:课前自习

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这么说,学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提高了,学习中又有什么学不会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作为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课文的预习完全可以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完成。这篇课文学生在预习后要解决的,笔者以为有三:关于作者,生字词读音,文章的基本内容(不管理解正确与否)。老师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落实。然后在课堂上回放,让学生检查订正并朗读,既是对预习的检查也是一次复习。通过两次回放,字词、作家这方面基本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笔者以为,它比没有预习、而只是老师课堂单方讲解省时有效得多。该学生做的能做的就一定是学生做,老师只是在旁引导指导。一味的包办代替,老师苦口婆心,学生闲得无聊,久之产生一种惰性,不愿动手动脑。
第二阶段,课堂学习。

第一环节:朗读。文言文朗读非常重要。朗读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朗读,可以帮助熟悉课文,可以培养语感,可以促进对内容的理解。朗读得好,说明对课文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可以采用齐读、单独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竞赛式地读等多种形式。《童趣》这篇文章多数句式短小、活泼,注重音律,长短句交错,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对节奏停顿作出指导,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学生不断作出改进,最后臻于完美的境地。好的朗读能带给人愉悦的享受。

第二环节:翻译。
通过翻译把握文意。关于文言文教学一般存在着两种样式。一种是教师采用串讲式,一词一句地落实,然后学生记下来,认为只有这样才靠得住。另一种侧重让学生去整体把握体验课文中的情感,认为抓字词句的方法落后老套枯燥乏味。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区别于现代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字词句的处理方面。所谓体验情感这个任务在现代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做到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有其特定的任务。可以说没有对文言文字词句的落实,就没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有对课文的理解就没有对作者思想情感等更高层次的领会欣赏。所以说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把握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决定了的。

初一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句子翻译,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教给他们句子翻译的方法:增删调换补直。是不是教给他们方法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翻译了呢?不行!还应该手把手的教他们“走一段路程”。按照教给的文言翻译方法,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翻译了文章第一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是不是就完事了,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翻译第二段呢?不行。那么我们继续一起来翻译第二段。
如果一段一段就这么翻译下去,不仅耗时费力,也产生一种单调疲倦的感觉。这时,笔者把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才的方法翻译后面两段。其中两大组翻译第3段,两大组翻译第4段。“学然后用”,学生们跃跃欲试。合作学习的形式提供了讨论的余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大组之间的分工促进了他们的竞争。针对疑难老师作出指导。课堂气氛很好。

 
第三环节:研读探究。学生再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③你认为作者讲述的事情有趣吗?体现在哪些地方?

笔者以为,题目“童趣”,重点应该落在“趣”上,“趣”应该是我们揣摩的一个重点。笔者以为一定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充份的讨论,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作者所讲述的事情真是“有趣”!为此,笔者通过多媒体巧妙展示直观形象,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画效果:轻松的旋律中,先听到白鹤欢快的鸣叫,接着就出现了蓝天白云,蓊郁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最后特写一群白鹤伸长脖子,展开双翅,在淡淡的云雾中悠然地,轻快地飞向远方,一直消失在云端,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学生门凝神细视,沉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认识与体验都得到升华。又如“夏蚊成雷”比喻新奇夸张,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 “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等等。
在此基础上继而问: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有趣的事情等等。初一的学生天真烂漫好表现,记忆的阀门一下子打开。谈到自己童年趣事时他们也特别踊跃。一个又一个发言,一个又一个的童年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这些事情在成人看来也许提不起兴味,但是他们却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童年的回忆里,至些,我想这篇文章的学习算是真正达到目的,让孩子感觉开心快乐,其实啊文言文学习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枯燥。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进行一次作文训练,相信不会成为同学们的一大难事。
 

 
 

 
 

 
 

 
 

 
 

 
 

 
 

 
 

 
 

《童趣》课文解读
怎一个“趣”字了得

                                     章国华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文言文,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初中生来说,童年的趣事还萦绕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应该说,安排这样一篇文章,对于唤起他们童年的记忆,对于他们珍惜成长中的人生体验,从而让他们轻松进入文言文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在《童趣》中,文中讲到了三件简单的趣事:夏蚊成雷,在作者眼里成了群鹤舞空。土墙、丛草、虫蚁,在作者眼里成了林兽丘壑。蛤蟆吞虫,在作者眼里成了拔山倒树的庞然大物。如果抓住童趣中的“趣”来学习,那么我们可以从“乐趣”、“情趣”、“理趣”中解读出《童趣》中一番无穷的“趣味”。
   

 一、物外之趣,趣在自我
    可以说,作者眼中的三件趣事,并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美好,甚至可以说,事物本身还不怎么美好。你想,夏蚊成雷,是怎样一种糟糕的情景,我们肯定深有体会,蚊子飞舞的那种嘈杂与烦人,以及它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叮咬,还有那种由于吸血天性养成的“视死如归”的贪婪生活习惯,可以说真是可恶之极。夏天,笔者最讨厌的就是蚊子,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小昆虫,在作者精神生活的天地里,竟然能被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来自哪里呢?
   当然,它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但我们更该关注这种想象的特点。首先,这种想象在于作者对事物的放大。在作者的眼里,丛草可以放大为森林,虫蚁可以放大为野兽,土砾凸者可以放大为山丘,凹者可以放大为壑谷。于是,极小的蚊子不断的放大,放大到仙鹤那般大时,眼中的蚊子也就不再是蚊子了。当然光放大,还不足以给作者精神的享受,甚至“项为之僵”。在大化的同时,作者还“美化”了大化的事物,仙鹤是高贵具有美感的动物,而蚊子却是既低俗又丑恶的动物,“美化”就是把蚊子本身所具有的丑陋的地方忽略掉。应该说,经过作者美化放大的事物,原来的物体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也正是反差如此之大的美化,使得物外之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可以说,物外之趣,来源于物,又高于物本身,是掺和了作者大化、美化后具有美感的景物。透过物外之趣,其实,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作者心灵空间富有的延展性,情感空间具有的童真和美好。
  作者不但善于以大化、美化想象景物,而且作者还善于寻找“理想化”的精神空间,他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讨厌的蚊子在他的想象中,不仅乐趣无穷,他还巧用蚊子的飞鸣,寻找到了新的乐趣。如果说,能够在想象的精神领域以丑为美,这已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了,那么借助事物本身寻找更多的乐趣,把不美的外在生活美化成理想的精神世界,把不能享受的外在世界理想地改造成心灵的快乐家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呢?
  作者不仅不受不美的外物所干扰,而且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来美好地感受客观世界,还能以一种达观进取的态度改变外在不如意的世界,寻找精神的自由和自我的乐趣,这又是何等强烈的生存意识? 
   

二、趣源想象,乐在情趣
   可以说,作者的物外之趣不仅来源于大化美化的想象,还在于那种童心般丰富的情趣。作者小时候观二虫斗草间,在“兴正浓”的观赏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等作者醒过神来,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应该说,作者的这个做法是值得回味,非常有情趣的。首先,鞭打了数十下,为什么蛤蟆没有被打死呢?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打得很轻,虽然打了数十下,但没有把它打死,那为什么打得很轻呢?应该说,这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分不开的。可以想象,作者在草间观看二虫相斗,其喜怒哀乐不正随着二虫的大战而时起时落吗?看得多出神,这时兴趣、兴致、雅兴有多浓啊,可这癞蛤蟆却偏偏在这个关节眼上打搅了自己,多么可恨,多么扫兴,多么不爽。但蛤蟆虽可恶,还不足以打死它,打死了就太残忍了,那就更扫自己的雅兴了,所以要打它出气,还要不打死它。那为什么打数十下呢?因为打几下,还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玩性。于是要鞭数十下,以便发泄自己心中所有的不快,可谓每打一次,都有作者无穷的意味与情绪。同时,他还要从鞭打中寻找斗虫所没有的趣味、雅兴,这时的“打”,可谓一举多得,多打多得。所以打到最后,不但没有扫兴,还打得大快人心,情趣盎然。
  另外一种可能是,作者的鞭子不是一般的鞭子,而是在草丛中信手拈来的狗尾草或其它柔软的小草,所以他打了数十下,蛤蟆没打死。而且,这种打法,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玩法,新的玩法有新的趣味,新的滋味。看斗虫的出神,癞蛤蟆拔山倒树的惊讶,趣打蛤蟆的有意思,这种种感受不正酝酿着多彩的情趣吗?
  
  三、情中有理,理在言外
  结合作者的生平,趣事中不仅渗透着乐趣、情趣,其实还隐含着一种人生的理趣。据记载,作者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作者竟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以卖画为生,家庭变故后旅居外地多年,历尽了坎坷。
  从作者这么美好的想象与诗意的描写中,我们很难想象作者的生活曾如此落魄,但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生姿态。面对生活的困顿与不顺,他多么想得开呀。正如夏蚊成雷可以是群鹤舞空一般,他把生活的困难与人生的逆旅当成朋友一样开玩笑。正如他“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可以说,他把好事、坏事都当成了一种生活的恩赐,以这样一种诗意的眼光看待不如意的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在不如意的时候学习和思考的。
  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物外之趣。既然是“物外之趣”,那就意味着这是相对“物内之趣”而言的。可以说,事物本身有没有乐趣,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有关。比如某一个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非常有趣,但对我们许多成人来说,却一点趣味也没有。也可以说,物内之趣是充满变数的。但事物之外的乐趣却完全由当局者的心态、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的。那我们何不像作者一样假定事物本身没有乐趣呢?如果我们假定事物本身没有乐趣,那么我们对物外之趣的每一次寻找,不都成了一种收获与惊喜吗?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说,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正因为没有意义,所以去寻找意义才有了意义,这是多么简朴而深刻的话呀!如果人生本身就有意义,那我们的一生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去找回意义的过程,这样的人生,一生都在弥补遗憾。也许,人生无所谓有无意义,那我们何尝不像作者一样去寻找人生之外的意义呢?先假定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去寻找意义,那一生不就是成了在赚取趣事、乐趣、情趣这些有意义之事的过程了吗?
  当生活乃至人生中有一些事实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妨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法,那么我们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就可以重新得到确立。在不如意的环境中找到如意的心态与出路,这样我们的人生又怎么会不回味无穷,趣味一生呢?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