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与练习
一、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富家。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地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这部分又跟前边大人们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课文第二至第六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然如果你认为是其他地方的描写,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
三、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小说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境中的惨淡心情。以致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打击太大了。后来,当父亲回家后,使劲揍了他一顿,又骂他是“没出息的孩子”,还让他“滚蛋”,最后“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而清兵卫没有反抗,也没有阻拦,“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这些描写表明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四、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谈谈你的看法。
附文: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呢?”
本题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阅读。《画家和他的孙女》这篇微型小说写的是祖孙两代之间的个性差异。画家爷爷不理解孙女的绘画,自以为是地对她加以指导,但孙女则不予理会,仍然坚持自己的个性。后来孙女的作品竟然在国际大赛上获了等奖。画家爷爷和清兵卫的父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不理解孙女的个性,但他没有强迫孙女放弃自己的个性。也正因为这样,孙女的画才能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国际画展中获奖。同学们通过这种比较阅读,深入思考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个性,如何对待别人的个性。另外,要注意辩证地对待个性。个性也有好有坏,不能盲目坚持,不能以坚持个性为由拒绝别人善意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