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致蒋经国先生信》课文分析与练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03 11:47:24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咫(zhǐ)    诠(quán    泯(mǐn

伫(zhù)    毋(wú)      祺(qí)

2.词语注释

[珍摄] 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

[悖谬(miù)] 荒谬,不合道理。

[自勉] 自己鼓励自己。

[苟同] 随便地同意。

[同捐前嫌] 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 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历历在目] 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

[各得其所]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来。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真谛(dì)]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梗(gěng)概] 大略的内容。

[未雨绸缪(chóu móu] 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绸缪,修缮。

[寥廓(liáo kuò)] 高远空旷。

[抉(jué)择] 挑选,选择。

3.同义词辨析

1)珍摄  珍重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保重的意思。

主要区别:“珍摄”使用的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当中。“珍重”的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言,此外“珍重”还可以表示爱惜、珍爱的意思。如:我们要珍重人才。

本课例句:“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2)梗概  大概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大概”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我把这件事向他作了个大概的介绍。②“大概”还可以做副词,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如:从这儿到他家大概要走五分钟的路。“梗概”不具有上面的这两个特点。

本课例句:“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二、整体解读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先从个人私交谈起,怀念旧事旧情,情深意重,令人心有戚戚。】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提出写这封信的主题,即两党谈判,完成统一大业。】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一层理由。】

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二层理由。】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三层理由。】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通篇以弟相称,拉近了心理距离;又以年老怀旧,晓之以情。】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命运。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个人的身份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借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

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

此处语句感情真挚。饱含殷殷关切深情,须用心领悟,读出感情。

眷眷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礼数周到,情理结合。

三、问题研讨

1.这是一篇反映现代政治生活的文言体书信,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该信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敦促蒋经国“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语言恳切,可谓情真可感,心诚能鉴。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信的开头、结尾畅叙阔别情思,通篇贯之以情,以情动人。信中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等等,乃肺腑之言,发人深思。再如开头的“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结尾的“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感染力很强。

2.在这封信中,作者一方面以兄弟相称,叙个人旧情,一方面以理服人,谈国家大事。试分析作者的精巧构思。

 

3.本文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言简意赅,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穿全文。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甲生: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全文气氛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乙生:“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丙生: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利于对方接受。

师评: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文言文佳作。此信公开发表后,即刻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与称赞。我们要学习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同时,学会恰当运用文言句式、文言词语,增强文言的阅读能力。

四、语言品析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此句从哪些方面畅叙旧情?)

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

2.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试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多年世交,从公与私两方面劝说,“敬”表示恭敬、尊敬,语气极为客气。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翻译这句话。)

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试翻译这句话,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程等候回音。

时空转变,曾经的亲密无间现在令人怀念。

著名的文论家王国维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是作文要情景交融,用真情打动人。

四字骈句,语气铿锵有力,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四字骈句,以情动人,语言凝练,读来琅琅上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