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30 18:37:34

课时安排:2课时

鱼我所欲也

一、            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            翻译课文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明确:(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四、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如: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2、默写课文指定段落,(推荐文章第二段)比一比,看谁默写的准确率最高。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但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读懂原文,并能用现代汉

语准确翻译课文。)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5、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            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

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