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
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注释】
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明]一作“朝”。[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用其意。[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2]
【译文】
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二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
既然决心为圣 明的 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
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贤侄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作品鉴赏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