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下教案 《那树》一课两讲教学设计B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11 21:21:09

《那树》教学设计B

广东实验中学   丁之境

一、     导语        

同学们记得操场上的那棵老榕树吗?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一两百年了,虽然树的周围早已铺成了塑胶跑道,但老师和同学都很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读解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速读课文,初识“那树”的命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原句说说上帝为那树作出了怎样的命运安排。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三、再读课文,把握“那树”的命运。

再读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是否如上帝所言?

1.那树怎样“绿着生”,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

预设: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脖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

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加大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那树被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小结:那是一棵生命力旺盛、温文尔雅、有着诗意、为人类奉献的树。

2.那树怎样“绿着死”,又是从哪些词句中能读出来?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绿着生’,我们很好理解,哪一棵树不是绿着生的?那‘绿着死’又怎么理解呢?……不是‘绿着死’的树那又是怎么死的?”

树的死法只有两种:或自然死亡,枯死;或活生生被砍死。

下面,我们来品读那树被屠杀的场面。

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品读“于是”,去掉三个“于是”,感觉怎样?

品读“咬、嚼、骨粉”,改为“锯、锯末”,再体会一下效果。

品读完后,指导学生朗读,要体味作者的情感去读,要读得慢一点,读时要感受其中的文字,读时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要读得深沉一些,要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把树当人来写,三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愤恨、悲哀的心情。
3.然而“死复绿”呢?

文章最后一句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怎样呢?

为什么树不能“死复绿”?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肆无忌惮地改变了自然,改变了自然固有的规律,这种改变就是破坏。树不能复生,罪魁祸首是人。

四、深入探究,理解“那树”的寓意。

作者写那树想表现什么?

教师预设一: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

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真的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吗?

第六段告诉我们,树原本应该与人的现代生活更好地适应,树还是有用的,有诗意的,但只关注物质生活的人还是对树进行了折枝刨根的屠杀。并且人类所得有限。(9段结尾)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教社《教师用书》

树除了代表大自然,树还能象征什么?

教师预设二:人类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古来文明和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忧思。

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梯度引领:“

请同学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能体现传统思想或文化心理的句子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加以说明。

比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还有第三段“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摸样。”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是很像吗?传统文化老态却根深蒂固,有它落后的一面,也有它精神精髓的一面,人们在树干洞里插香祈求平安,不是很好的引证吗?他的精神被人们拿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比如“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精髓,这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扶弱济困的表现。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充斥,现代社会这样的精神之树不是在逐渐的消失吗?当今社会好人好事不被人理解时有发生和树的遭遇就很相似。比如上海钓鱼执法的事情,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从表面看,作者是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往深处想,是表达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忧虑。

从古老的那树中    透出岁月的沧桑

印在我的心底

叫我时时          反刍 忧伤 惆怅

【板书设计】

绿着生:生命力旺盛、温文尔雅、诗意、奉献……

绿着死:被屠杀 悲惨的命运

没有死复绿:人与自然的矛盾              

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      反思之后的忧虑

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