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8-31 20:42:19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但是面对如此负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同学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同学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看来,我们得学习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去品出莫泊桑小说的“汁”和“味”。
  (投影字幕:如何欣赏小说)
  师:如何欣赏小说?你有没有好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学生们沉默不语,有几个在摇头)
  师:看来大家比较为难啊!呵呵,老师倒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上这节课很有价值!
  (学生们笑了)
  师:老师有一些欣赏小说的方法,愿跟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大家会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的欣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小说欣赏能力。
  (投影小说欣赏的第一步:直接与作品对话,读出自我原初体验)
  师:读小说一定要读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我已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口气将整篇文章看完,仿佛还意犹未尽,脑中似乎浮现出那个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老水手于勒。但是文章对于勒的描述很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倒是菲利普夫妇,也许是生活所逼,长期贫困,使他们两个眼中只剩下金钱,成了金钱的奴隶。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从于勒叔叔是全家人的恐怖,到成为全家人的希望,再到后来全家人都躲着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如果把这种变化视为一种函数关系,自变量是于勒叔叔的地位、富裕程度,随之变化的因变量则是“我”一家人的态度。这正揭示了社会生活人与人关系中的丑态——金钱可以高于友情、亲情、爱情。
  师:把“我”家人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比作一种函数关系,很新鲜!
  生:我觉得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出乎意料。原本以为他们即将会重逢,却不知他们在船上偶遇;原本以为偶遇后会相认,却不料只有冷漠和排斥。此文带给我颇多意外。总体上说,本文很简单,甚至有种内容贫乏的感觉,似乎并不太了解作者在叙述什么,但转念一想,又好像有某种震撼的感觉,似乎人性的丑陋与淡漠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任何人做任何事似乎都源自自身的某种目的与欲望。不知道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但有种“悲”的基调。语言很平实,但描写的却是从古代到现在甚至直至将来的真实生活写照。
  师:初读文章,同学们的感受还挺丰富的!读出了情节的曲折,读出了拜金对亲情、爱情的亵渎,等等。但是,咱们的丰富感受中还有许多迷惑:明明题目中提到的是“于勒”,读下来印象最深的却是菲利普夫妇;似乎感觉小说内容有点贫乏,却已激起了一种震撼感;不知结局如何,却已有了悲凉的感触;语言很平实,却有穿透古今,甚至未来的真实感。该如何去解这些“谜”呢?
  (学生似乎已产生强烈的“探谜”愿望)
  师:这就需要我们做欣赏小说的第二步了——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深入文本,进一步思考,理清自己丰富却又杂乱的初感,实现初感的超越。
  师:欣赏小说的角度很多,我在这里推荐几个(投影):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他角度:主题,描写。……
  (请学生们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当场用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人气最旺的一个角度)
  师:有37位同学选了“人物”,好,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写下的初感中,评论菲利普夫妇的人比较多,有趣的是,恰好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投影学生的评价:
  A方评价(肯定):母亲——节俭、有主见,父亲——可怜、稳重。
  B方评价(否定):都是拜金主义者,典型的势利小市民,见利忘义、虚伪冷酷、贪婪自私、爱慕虚荣,母亲更精明泼辣刻薄。
  师:你赞同哪一方,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看法?请再次阅读课文中相关部分,细加体会。
  (学生们读得很投入。读后老师请学生举手表达自己的倾向:A方3人,B方39人,还有几位尚未确定看法)
  师:先请A方发言。
  生:文中写父亲要请女士们吃牡蛎,母亲同意女儿们去吃,自己却不去,是为了省钱,这说明她很节约。
  生:还有开头部分写了“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说明菲利普夫妇过日子很会精打细算。
  生:前面这位同学所读的那段其实还说明菲利普一家日子过得很艰难,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菲利普还让于勒占用了遗产,说明他挺善良,也挺可怜的,他们不愿再被穷困潦倒的于勒拖累,是情有可原的。
  师:A方三位同学都已发表了看法,B方肯定也不甘落后吧,请发言!
  生:我不同意第一位同学的看法。因为文中第23节写道母亲听到父亲要请他们吃牡蛎时,她的反应是“迟疑不决”的,因为她舍不得花钱,但又怕被人瞧不起,所以只得“很不痛快”地答应。这说明她既小气,又虚荣。
  生:课文第21节写“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第22节写“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因此他决定请“我们”吃牡蛎。他们家很穷,父亲还要这么做,可见他很爱慕虚荣。
  生:他们甚至已经在计划用于勒的钱造一幢别墅,可见他们并不是真正节俭的人。
  生:在菲利普夫妇眼里,于勒有钱时就是“正直”、“有良心”的人,一发现他没钱了,就骂他“流氓”“无赖”。他们态度的变化就取决于一个“钱”字,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
  生:他们把于勒的来信当作福音书,盼他回来盼了十多年,其实只是盼他的钱,并不是盼一份亲情的回归。在他们眼里,“钱”比“情”重!
  师:真是各有各的道理啊!双方还有没有互相反驳的意见?
  生:有!“我”的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父母为此直发愁。还有发现船上的穷水手就是于勒后,他们没有大吵大闹,是怕女婿知道了悔婚,害了女儿,所以才强忍着的。这些都说明他们很爱自己的女儿,说明他们并不是没有亲情的人。他们之所以对于勒绝情,是因为于勒以前害苦了他们,现在又实在让他们太失望了。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