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下)04 第四单元教学简案
【单元教学设想】
优秀的戏剧和影视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品质,它不是艺术感悟的惊鸿一瞥,也不是情感闪现的吉光片羽,它有一个足够长度的叙述过程,在这样一个时空绵延的过程当中,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美丽与丑恶、矛盾与和解……巨大的社会历史内涵和重要的时代关键词被这类艺术形式聚焦、打捞、发掘、拓展、扩充和照亮。本单元虽然只是展示了几部作品的片段,但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从《威尼斯商人》到《音乐之声》,从《变脸》到《枣儿》,这几部优秀作品无不内在地切入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河床之下,我们从中读解到了历史的细微表情,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呼吸,我们在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之中,经受了艺术的熏陶与精神的洗礼。
学习本单元,要求:1.了解话剧、川剧、话剧小品、音乐故事剧的联系和区别,把握这些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2.在熟悉剧情的基础上,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欣赏戏曲语言,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3.在戏剧所浓缩的人生中,见识人生百态,品尝人生百味,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单篇教学方案】
《威尼斯商人》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妙点揣摩式欣赏——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课文节选的“法庭审判”这场戏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妙点甚多,应引导学生着重欣赏“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艺术,破解该剧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秘诀。
主要教学步骤:
1.简要介绍全剧梗概,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概述全课内容,讨论戏剧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 ②学生分组讨论段落层次(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的鲍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③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3.细读课文,揣摩妙点。①这场戏围绕一份“割肉合同”斗智斗勇,读来扣人心弦,这其中的奥妙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对“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手法逐一欣赏,体会其表达效果。②教师小结,对常见的戏剧手法作必要的归纳。4.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运用其中的一种戏剧手法,写一个戏剧片断。
【方案二】
教学角度:赏析剧中人物丰富生动的个性化语言。
主要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2.细读课文,对人物性格加以评述。3.圈点勾画,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行点评。例①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例②安东尼奥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辞华丽流畅的艺术美感。(这个环节应力避先入为主、教师讲述过多,应在学生感悟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 4.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变脸》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1.从川剧“变脸”绝技惊呆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消息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3.请同学们自选话题,发表见解:①课文内容简介;②《变脸》的戏剧冲突;③水上漂的一弃一救之间;④狗娃命运沉浮录;⑤高潮的铺垫之妙;⑥情节的突转之巧;⑦说白的地方特色;⑧唱词的艺术特征;⑨“帮腔人”的虚拟实效……;3.选择相同话题的同学组成小组,展开深入研讨。4.各个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研讨成果。5.教师点评,尤其应对创新发现予以鼓励和赞扬。
【方案二】
教学角度:微型课题研究——观电影戏剧,自定微型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丰富艺术感受。
主要教学步骤:
1.观看电影《变脸》和川剧《变脸》。2.初步比较二剧的异同。3.确定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能的课题是:①《变脸》的“变脸”——从《变脸》的改编看电影和川剧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② 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从《变脸》看“巴山鬼才”魏明伦的艺术个性;③魏明伦创作面面观;④从川剧“变脸”绝技的濒危看我国非物质文明的传承……;4.成果交流:安排一节课让各课题小组交流研究成果。5.与大师互动:将研究论文通过Email寄给魏明伦,接受其指导;或通过QQ与魏明伦对话。
《枣儿》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多向假设”式阅读——就课文内容进行多次的多方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
1.回忆你和爷爷曾经有过的充满乐趣的生活片断,导入新课。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情境、读出个性。3.开展“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①假如你向大家推荐《枣儿》,请写一篇内容简介;②假如你身在这样的“枣树”下,你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③假如你是剧本中的“老人”,你想向远方的“枣儿叔叔”说些什么?④假如你是剧本中的“男孩”,你想向在城里另立新家的“爹”说些什么?⑤假如你是编剧,在下一场戏中,你会安排哪些情节?⑥假如你所居住的社区或乡村有这样的老人,你会为他做些什么?4.教师对读写活动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