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劝学 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5 07:49:00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投影)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而望矣。       (   )

3)锲而不舍,金石可。    (   )

4)其曲规。         (   )

5)虽。         (   )

6)则明而行无过矣。     (   )

7)君子非异也。       (   )

指定学生回答后,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3.指定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可以”,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5.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注重积累,要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