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共2课时 教案1(07版人教必修五)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好汉歌》导入1、导入新课“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将学生引入那豪杰纷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岁月之中,又自然导入到要学的文本。)
2.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二、速读全文,了解情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本文所写故事比较复杂,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把握情节时可采取“中心突破法”,先明确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再回头看发展过程。
速读后,提问:1、全文高潮在什么地方,结局怎样?
(课文第10—12节,林冲因草厅被压倒到山神庙暂避,在庙内听到草料场火起和陆谦等人的自供,出来杀死仇人,报仇雪恨。这是故事的高潮。第12节同时是故事的结局。)
2、故事是怎样一步步向高潮发展的?(第1节写林冲巧遇李小二,是故事的开端。第2—9节是故事的发展,发展中有两起两伏:第2—5节写陆谦等人酒店密谋,林冲买刀寻敌,是起;寻敌不得,“心下慢了”,是伏。第6—9节写管营调林冲去守草料场,林冲生疑,是起;林冲接管草料场,打算长住,是伏。两番起伏为高潮的出现蓄足了势。)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此活动引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活动安排:
和同学交流其他被逼上梁山人物的故事,写一篇文章分析水浒英雄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力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明:此活动是对文本的延伸,要求学生既能紧扣文本去解剖林冲这一人物标本,又能扩展开来由此及彼,联系其他人物如鲁提辖对比分析,在异中求同,找到梁山好汉人物道路的共同轨迹,寻求个体行为的社会原因,从而自然得出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共2课时 教案1(07版人教必修五)”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共2课时 教案1(07版人教必修五)”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共2课时 教案1(07版人教必修五)”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共2课时 教案1(07版人教必修五)”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