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借助影视作品的方式,对《哈姆莱特》一剧有大体把握。
2、通过讨论、交流和分析等方法,理解哈姆莱特的复杂的性格。
说明: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借助台词来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多次朗读台词,观摩名家朗诵,会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华丽,善用多种修辞,富有诗意,通过朗读,更好地把握说出这些语言的剧中人物。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并分享的方法,也使得大家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有了最好的注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梳理人物关系,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的一个个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难点: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
说明:由于课文是选取全剧一部分,对这部已有200年历史的文艺复兴的经典剧本,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情节可以更快进入剧本,人物的性格冲突是戏剧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哈姆莱特的经典独白是每个人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人生困境乃至于绝境时的精神追问,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将这种追问逼到极致,体现了哲学的思辨,人为什么活?当道德高尚、富于理想的人们遭受到现实的残酷摧残,是勇于行动、义无返顾、讨回正义,还是踌躇犹豫、苟且偷生、回避暴虐?这段颇有分量的独白对高三的学生虽然理解有难度,但还是有人生意义的,花费时间深究细挖是很值得的。
教学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
1、每年的 世界读书日。两位世界级的杰出文学大师在 英国的莎士比亚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2、说说你所知道的莎士比亚。 老师适当补充莎翁生平经历。 |
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日子。 学生会大胆兴奋地猜测。 课文下注释1中选取相关信息。 |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猜测,众多中外文学大师,每个同学有着各自的评判标准,会激发大家的求知欲。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巨擘,需要文学常识的积累。 |
朗读剧本 初步感知 |
1、由莎翁的四大悲剧,自然引出《哈姆莱特》,请同学概述剧情。 老师适当补充。 2、分角色朗读课本,梳理选文的人物关系、概括其情节。 (参考答案:王子和国王名为叔侄实是仇敌。王子和王后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国王和王后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王子挚爱的女友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挚爱王子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本为王子的好友,现为国王的密探。 情节:第三幕第一场是波洛涅斯和国王设计让奥菲利娅试探王子是否真疯,第三幕第四场是两人又让王后试探王子。在两场试探中王子用自己的机智反试探,并对王后量出真相。) |
1、课文下注释1中选取相关信息。 2、由一组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人物关系和用简单语言概括情节。 王子与国王是叔侄又是仇敌。王子与王后是母子。王子和奥菲利娅是爱侣。学生可以画人物关系图,可见他们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我矛盾复杂。 |
戏剧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为把握人物性格做准备。在此基础上,朗读台词,分析人物性格才更加精准。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