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激情、本色语文”课堂实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2-25 12:30:05

4月7日到10日,我去杭州参加了“演绎激情、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上课、讲座、点评,各位语文名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给了我们的学习机会,回来之后,自己再好好地消化吸收一番。这里特地认真整理记录了孙建锋老师执教的《凄美的放手》和曹晓红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两堂课的实录。以飨各位同仁!

 

凄美的放手 

六年级        执教:孙建锋       

    在教学中孙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一、导入课题

师:刚才主持人向听课的老师们介绍了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姓什么?

生:姓孙,孙建锋。

大声齐读“孙建锋”三遍。

师:你把课题念一念。指一生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基本上能闻到一点凄美的感觉。一起来,再来一遍,真会念书。 

二、初读课文

师:课前预习得怎么样?想听你们读书的声音,愿意站着读就站着读,愿意坐着读就坐着读。生自由读课文

生一个一个接着读课文。

1读第一句,师:多么清晰的声音。

2接读第一自然段,师:多了一个字,少了一个字,师打住,生再接读。师再评:比较好,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基本正确流利。

3接读第二自然段,师正音“眉睫”请再读这个词,评:真是好样的,从一开始的没读准到后来的读准了,这就是进步。

生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师:最后一个字音“——爱”,读得非常有情感。

4读第二则故事,生5、生6、师正音:还有那么多孩子!消失在湍急的洪流中。

7、生8接着读。

请了8位同学把两则小故事读完,师认真倾听,随机正音,点评,用热情洋溢的话语来赞美和鼓励着学生。

师小结:你们的课前预习、读书是成功的,基本已读正确,流畅,有的还较有感情了。 

三、研读第一则故事

师:孩子们,看着课题,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再次有感情齐读课题。

师:放手,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个手上的动作。再看放手,课文两个小故事,交代的是始于什么,不同的结果是什么?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1:第一个故事是妻子莫莉亚丝在丈夫罗夫曼失足坠崖的瞬间毅然放手,和丈夫共同坠入万丈深谷。师插点:从哪里放手,放手的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

2:第二个故事讲了董方保的妻子在洪水前从容从小树上放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师插点:从哪里放手,放手的结果是什么?

师:这两个女人,放手的结果是?生:死亡。

    这个从课题哪一个词看出?生:凄美。

师:难道还有比放手之后的死亡更悲惨凄楚的吗?这样的事情不是凄惨的么?为什么又说是美的呢?放手的经过告诉我们,美在课文中,美在语言中,美在课文的文字里。

师:让我们用金子般的心,灵动的心,去体悟字里行间蕴藏的美。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前面来和老师合作念书。请你来!你叫什么名字?愿我们的合作成功。念课题,“凄美的放手”,落在哪一个字上,来一遍,有了自己的感觉,再来一遍。师范念课题,再来一遍,一起来。

师:像唱歌一样,念书一开始也要找准基调。再来一遍,好,再来齐念。我们注意用心感悟美在哪里,美在眼里,美在心中。

读!

生读第一二句,师: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交代的是——(生:时间);

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交代的是——(生:地点);

                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交代的是——(生:人物);同时攀岩,(生:事情)。

师:交代一件事情,离不开什么?生:四要素。

师:哪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作者什么都没有说,文章也什么都没有说,是你说的。你已经看懂了。第一二句话,我们再来读一遍,一起来。

生读第三句,师:风景,杭州有没有风景?让我们来分享杭州的风景。

生:西湖、雷锋塔……师:你对它们有什么感受?生:喜欢。

师:能被人看作风景都是——生:美的东西。普普通通的两个人,一天到晚在一起过日子的男女两个,妻子看他像风景,套用刚才这位同学的话,表明了是对丈夫的——生:喜欢。

师接:表明了妻子对丈夫的爱,更好。包含了妻子对丈夫的欣赏、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这句话:“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孩子们,再来体会一下,一个妻子充满了对丈夫的爱,她没有直白的感动,而是说,他就是我眼里的一道风景。再来读这句话,请女生读这句话,

师:我相信 你已经懂了这句话。再请另一男生读,再齐读。

生读第四句,“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他们是岩石吗?他们分明是人啊?为什么说是岩石呢?你的看法是?

生:他们在攀援,就像贴着石壁。(很轻)

师:你,声音很小,表达的意思已经到位,我愿意再听一遍。

生重新回答:他们在攀岩,就像岩石贴在上面。

师:这一个贴字,用得非常恰切。在他放手之前,两个人是贴在崖壁上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人没有任何防护啊。他们必须贴在上面,必须和岩石融为一体,才能抓得牢,才能攀得稳,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孩子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一句。

生读第五句“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

师:反衬了一笔,表达了的他们的攀岩技艺之高超之惊险,让围观的人民为之欢呼雀跃,让人兴奋不已。让我们把这样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五句。

生接读第六句“然而……”,师:拿出你的笔来圈一圈,边圈边读。

师:然而,这个故事发生了突变,刚才他们还攀得那么牢,攀得那么稳。顷刻之间,“然而”他们失足了!这里用了三个“然”,你在他读得时候,故意把它点出来。

生连着读六七八句,师紧跟着读重点词。

师: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

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师情绪很高)

师:多么有情感啊,三个有然的词,找到了吗?生:

我们来看,突然一声惨叫!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这三个然,是瞬间发生的,是浑然一体的,是几秒钟之间就发生的事。我们再来读一读,体味这三个带然的词。

生齐读这三句话。

 

师:几秒钟之前,他们还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和岩壁贴在一起,和岩壁融为了一体。转眼间,丈夫从岩壁上掉下来了,妻子的态度是毅然脱离崖壁。这毅然,你把它去掉,可以换其他的词么?

生:坚定的,毫不犹豫的,果断的,自然而然的,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

师:这,就是毅然。这一毅然,就标志着她放手了。

这毅然一放手,就成了—— 生:就成了旷世经典。

生再读这句话“这瞬间发生的惨剧

师:不光惊呆了围观的在场的每一个人,它将永远惊呆着每一个看见的人。一起读!

师:它也惊呆了在场所听到你念这句话的每一个人。再读!

师:你们真会念书啊!这瞬间发生的惨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师深情诵读,生再齐读。

生接着读“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

师:摄像师的镜头把它定格成了旷世经典。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灵也让它定格成了永久的经典,再读!齐读!

师:镜头的定格,镜头的回放,画面的永恒,声音的常在,读——

生: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

师:你们听到了么?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一个丈夫这么不理解妻子,你怎么这么傻啊!读——

生齐读!

师:可是莫莉亚丝怎么说的?

生读: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师:我们似乎听到了,莫莉亚丝坚定的声音。读!。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读!这是一个十几岁的重新演绎的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读!

好孩子!一起来!读!——(学生感情层层深入)

生读“让我再陪你走一程。”

师:夫妻俩走向哪里?生:死亡!

师:英雄所见略同。走的是一条不归的死亡之路。这样的路上也有人陪,也有人爱啊!

生:让我再陪你走一程,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看到云了么?感受到风了么?仿佛一个降落伞从天而降,飘然而下。多么的从容,多么的淡定,多么的潇洒,多么的浪漫!再读一读!生齐读!

 

生读:“从颠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

师:从颠峰到谷底,我们后半生的几十年转眼间就过完了,这就是课文中的——生:匆遽。师:匆遽的意思就是?生:意思就是很快。

师:从颠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读!生齐读!

生读:“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意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美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师: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意重复一遍花前月下,我们俩公园里小溪边散步的情景;我真愿意重复一遍那床头枕边,我们呢喃甜蜜的话语;我真愿意重复一遍我们曾经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花前月下,缠缠绵绵。那一幕又一幕的千般欢爱,万种柔情。再读!

生读

师: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再读!

师:一起读!

师:可是现在——

生:我们却在坠落坠落!哦,让我们

师:这是唯一的动作了。

生:因为,我们生命的花就要在洁净的谷底灿然绽放了。亲爱的,我知道根本无力救起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一双美丽的眼,一颗会思考的心,已经看到了已经听到了灿然的两朵花,殷红殷红的,灿然的绽放着的两朵生命之花,用她们的花蕊在虔诚吟咏,在轻轻地

低语着。读!师激情引读!“亲爱的,我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爱’” 。再读一遍!

师:爱!让我们从心底里救起这个字!读!生齐读!

师:一个女人从崖壁上毅然放手了,另一个女人将要从小树上放手了。哪个同学愿意和我一起合作?勇敢地上来。鼓掌!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掌声。

四、研读第二则故事

换请另一男生上来和老师合作。

生读第一句,师:交代了——生:时间。

生读第二句,生:交代了时间,人物,事情。

师:作者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叙述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让我们一起读一二两句。读!

师: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死的少的不止一个,但是像这样的画面,那波浪滔天,那不可一世,那扑面而来,那吞噬山河的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他们——

生读第三句,“……他们都不会水!”

师:“都不会水,”这是致命的弱点。

师:和上一个故事一样,两个人临死前都有相同的动作,哪个词?(“抱”)怎么抱?(死死地抱)想象得到么?再请齐读。再请生个别读,“死死地抱着”

生读第四第五句,“洪水迅猛地往上涨,他们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

师:这个弯下来是一棵小树弯曲的过程,也是小树让两个生命接近死亡的过程!你读得真好,再让我们欣赏一遍。

男生又读,读得很投入!

师:好孩子,你在这里读,你们从后面看他读书的形态。

师蹲下,帮孩子持话筒。让更多的孩子从后面欣赏他读书的姿态,聆听他读书的声音。

师:我觉得他读进去了,想象出画面来。请生读妻子的话。

师:就像那平静的妻子,平静的画面,再来一遍。生再读!

师:刚刚还紧紧抱住的小树,现在却——师板书(看不清了啦)

师小结:像上一个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作者只用了181个字。把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写得催人泪下,让人难以忘怀。看了这样的故事,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想法,

写文章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读!生接着往下读第二部分。

    “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会念书会动脑筋的孩子一定知道,董方保爱谁?

生:爱天使般的孩子!

师:就是这样的爱,让我们再读一遍!齐读!

生接着往下读“——让我先走一步吧。这是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最后的心音。你可知道,我多么不忍也不愿”

师深情地:我不愿意走啊。任何一个来到世界上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有一线希望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夫妻俩也不例外,上文也告诉我们了洪水猛兽来的时候,他们尽管不会水,他们抓住了一棵救命的小树,死死地抱住了。没错,转眼间,她说,我不愿意这么早了。也许我们家刚刚盖了新房;也许我们家刚刚添了冰箱彩电;也许我们家那白发的老母要孝顺;那幼小的董钰要我们养育精心的养育。所以我不愿这么早走,我也不忍心这么早走。我想着丈夫,还有他未竟的事业。我留恋生命,留恋美好,留恋无边的一切的美好。一起读!!

深情引读最后两句:别了——别了——带着我的一颗心好好活下去呵。等到洪水退去的时候,请你一定领着我们的小女儿小董钰来寻这棵树,告诉她,妈妈曾经怎样——紧握,更要告诉她,妈妈是怎样——微笑着放手。

师:多么直白的文字,多么直白的语言,告诉她,妈妈曾经怎样紧握,曾经怎样微笑!再读,齐读。在掌声中感谢。

五、在心灵对话中情感升华

师:孩子们!两个女人,在各自该放手的地方放手了,给我们留下了荡气回肠,而又让人感到哀婉的故事。孩子们,读了这两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真的想说说心里的话,想跟谁说,就跟谁说。

我不禁想对莫莉丝亚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1:我想对莫莉亚丝说,你原本该和丈夫厮守一生的。……

     我想对莫莉亚丝说,你真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人!

2:我想对两个女人说,你们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爱的天堂。(掌声)

3:我想对两个女人说,爱是你们最好的归宿。

4:我想对董方保的妻子说,你救的不仅仅是你的丈夫,更是那许多的孩子。

5:我想对自己说,死亡怕什么,从这两个女人身上,我学到更找重要的东西——爱!(掌声)

师:对别人说,对自己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两个女人在……死去,表现了在死亡面前都是相同的。对她们来说,她们主动地放手,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但她们的死又是不一样的。

生:莫莉亚丝的死,是为了跟丈夫去爱的天堂;董妻的死是为了丈夫未竟的事业,为了救更多的孩子们。

生:莫莉亚丝的死,是为了跟丈夫共同走完匆遽的后半生。董妻的死是为了丈夫完成梦想,为了千百的孩子完成学业。

生……

    出示泰戈尔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爱你。”

学生起立齐声诵读,再来一遍,再来!

 

   

   

在文本的处理上,孙老师极为大胆。选文内容颇有深度,触及人生的三大永恒主题:生、死、爱。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人都浮泛在生与死与爱的边缘,成年人尚且不甚了了,更何况是六年级的孩子。但孙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课堂上才出示文本,学生因有阅读期待,更能潜心学文。方有课堂上学生睿智如斯、体验如斯。

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台和老师合作,生读文,师随机点评关键知识点,或词,或句,或标点。在时思,时读,时说中扫除阅读障碍,读文完毕,课文理解也随之完成。“读文点评式”就相当于“说书”,只不过,一般说书是自说自解,比较单一,现在师生合作来“说书”,在理念上是将课堂操作进行了创新。孙老师的 “读文点评式”运用巧妙,是因为教师用他煽情的语言再现情境,串接课堂,掀起高潮。

    精彩的镜头随处可见:孙老师教学伊始,便让学生直呼其名。课中常见他蹲下身子把话筒举到孩子嘴边,拍拍肩,搂搂孩子。在最后的环节,学生三遍诵读泰戈尔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爱你。”

“阅读课要解决的就是‘读’的问题”,孙老师在“读”上也做了文章。首先,他运用的“读文点评式”中的“读”是有层次、有目的的“读”。这里的“读”是建立在“扫除字音障碍”、“检查自读困惑”基础上的第三轮“读”,是老师引领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思考的过程。另外,让学生 “范读”学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带着老师的信任,在和老师的配合中达到“默契”,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最后,引读学生入文入情地读,真正达到理解、内化。

课后,我想,如果孙老师在处理第二个故事时放手,让学生来点评课文,即读文点评都交给学生,“扶”着学生走走,最后再“收”,这样,“教——扶——放——收”不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吗?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