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趣的习作课——评情境作文指导课
附小 陈建秀
习作课一直以来让语文老师“头痛”,学生“头大”,而今天杨赛芳老师的《留心身边的小事》和林传老师的《神奇的磨擦力》却让学生享受了写作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是满满的愉悦与满足。
亮点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林传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意义的作文题材。林老师能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以魔术为谈话契机,并以学生的数学课本为表演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杨赛芳老师则从学生熟悉的公益广告入手。两位王老师在课上创设情景,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
亮点二:创设情境,趣味盎然
今天
亮点三: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拨的技巧与艺术。这两节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想首先得益于两位老师巧妙的设计和细心的写作指导。 杨老师这堂《留心身边的小事》的习作课,杨老师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接着杨老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当时也坐在车上,你会怎么想?”从而让学生明白写作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小结时启发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悟出道理。林老师的《神奇的磨擦力》这堂习作课,林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注重段的训练,先通过自己精彩的魔术表演,再指导学生从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观察,并练习说一段话。接着让班上一个大力士上台试着拉开数学课本,学生就用刚才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在练说的时候,林老师适时地把学生的词语如:“憋”、 “咬”、 “皱”、“拉”等写在黑板上。为了让语言表达得更生动,林老师启发学生想像:“这两本书好像在说什么?”“同学们在想什么?”“你自己又在想什么?”。最后让学生写一个大力士拉书的片段。并给出要求:要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情景,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台下同学的表现,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两节的情境作文指导课都是融口语、动手、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两位老师的习作指导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学生有话可说,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学生动笔写作文也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今天的两节习作指导课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写作的乐趣,表达的乐趣。也给我们听课老师一次很好的示范引领,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