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谈
古语云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此乃真理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但有时也会无意识地只顾 “ 授人以鱼 ” 而忘了 “ 授人以渔 ” 。本文试从《半截蜡烛》一课两教的案例中来审视一二。
一、导入
导入 1 :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分子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波兰、法国等欧洲国家。看图片 ( 背景音乐起 ) : 1940 年,法国的凯旋门见证了德军铁蹄的入侵。侵略者所到之处,人们流离失所,如果遇到反抗力量,他们或拳打脚踢,或杀戮、活埋,或吊死火烧 …… 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导入 2 :看图片,听音乐,谈感受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老师这里收集了一组图片,让我们静下心来,看一看图片,听一听音乐,用心想一想,待会儿说说你的感受。
点评:
两种导入方式,使用了同样一组图片,同样的背景音乐,但学生悟得却不一样。在导入 1 中,学生大多用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到的是 “ 法西斯太残忍了! ”“ 那些人太可怜了! ”“ 战争太残酷了!”等总结性的语句。而在导入 2 中,学生的表达方式多样,不少学生先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惨状,继而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恰到好处地用上了 “ 流离失所 ”“ 惨不忍睹 ”“ 尸横遍野 ” 等词语;表达的情感也比较丰富,有感叹的、有愤怒的、有怜惜的、有号召大家热爱和平的 …… 这就不由得令我深思:导入 1 ,教者运用了精练而煽情的语言,听课的学生平时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而导入 2 ,教者运用的语言是平淡的,听课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体上属于中等,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差呢?
关键出在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的理念上。不可否认,导入 1 中,教者是精心挑选饱含深情的语句,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公开课常用的开场白,这可以说是教师语言智慧的充分展示。但是在课堂情感的导入阶段,教师不宜过多地用自己成人化的语言占据学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空间,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点包括我们评课的老师也时常会出现偏差。
导入 1 中教者是将 “ 鱼 ” 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面对教师精心准备的 “ 鱼 ” ,只能说一些感叹的话,仿佛在说 “ 这鱼好大呀 ” 之类的感叹句。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滔滔的言词说明是多余的,甚至是阻碍学生的感悟的。教师的作用正如导入 2 所表明的,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精心挑选恰当的图片、文字和音乐,巧于 “ 授之以渔 ” ,铺路搭桥,为学生提供充分感悟的空间,创造一个恰当的氛围,让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迸发智慧的灵光,彰显生命的活力。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实践证明,经历由“渔”获“鱼”的心路历程,学生的感受更生动、真切和深刻得多。
二、精读课文
学法 1 :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3-7 自然段,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与德军周旋的?万一蜡烛真的烧到金属管处,后果会怎样呢?
( 引导关注:在如此危急的时候,伯诺德夫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她是怎么做的?指导读。指导读人物语言。 )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名读第 4 节,蜡烛又被重新点燃了。这时候,指名读课文 ( ……默默地坐待着 ) ,她的哪些表现让你觉得难能可贵?但是她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 引读:万一生命的结束。 )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危险在一点点挨近,死神也在一步步降临,这钟声分明是打在一家三口的心上。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 指名 2-3 人朗读,说感受,齐读 ) 伯诺德夫人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 ( 引读:德军 …… 蜡烛上。 )
大儿子杰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小女儿杰奎琳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出示第 6 自然段,指名朗读。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如果是你会怎样?但是杰奎琳却镇定地 ……( 引读: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你此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学法 2 :
( 一 ) 整体感知课文
这一家三口是怎样一步步与德军周旋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说清楚,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 ( 出示 )
当 _____ 时,伯诺德夫人 _____ ( 怎么做 )( 结果怎样 )
当 _____ 时,杰克 _____ ( 怎么做 ) _____ ( 结果怎样 )
当 _____ 时,杰奎琳 _____ ( 怎么做 ) _____ ( 结果怎样 )
( 二 ) 深入研读课文
1 .在这场扣人心弦的斗争中,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是怎样向我们展示母子三人的形象的呢? 2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可以边读边圈画一些吸引你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在你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3 .三个人物中,谁给你的感触最大,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 .全班交流。伯诺德夫人:重点从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从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镇定和机智;杰克:从人物的神态、动作,感受当时情形的紧张;杰奎琳:从人物的语言感受其机智。
( 三 ) 再次朗读课文
刚才大家从字里行间认真品味感受了当时情景的紧张,也充分认识了人物与敌人斗争中的机智和镇定。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三个部分的课文,让我们再感受一下这场斗争的惊心动魄。
点评:
学法 1 中,教师带着学生又一次从整体上感受了故事的情节,听课者也会感到紧张,但是就整堂课而言,学生学完之后除了有情感体验之外,其他的语文素养并没有提高的机会。课堂中学生好像是在被老师牵引着走向目标,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利。实践证明,唯有 “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学生主动探究,思维活跃,才能走近文本。 “ 入乎其内 ” 又 “ 出乎其外 ” ,才能发展创新。反之,学生不积极思维,被动应付,就难以融入文本,切已体察,领略情味。
学法 2 中,教给了学生一个语言表达的 “ 渔 ” ,在课堂上学会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想这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潜心阅读,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才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语文这一理念。第二步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感悟语言文字,领略人物的性格特色,感受当时的紧张情景。实践证明,在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之后,几十名学生对教材的研究有了超越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的生成,他们用自己的话进行了诠释,比如从伯诺德夫人取油灯,学生还感受到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情报工作者。我们发现授学生以 “ 渔 ” ,他们会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 “ 鱼 ” ,大大超过老师直接给的 “ 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