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片片(二)》教学设计及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1 20:13:0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叶的剪裁、拼接、粘贴等方法组合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体验联想活动所带来的自由自在的想象情趣与表现乐趣。

    过程与方法:对叶的观察与欣赏,分析叶的造型美与色彩美;拓展思维与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联想的事物,抓住他们的特征,用自己擅长的技法,在尽可能减少对叶的剪裁的基础上,大胆自由地表达和抒发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能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扩展思维,促使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

    教学重点:利用叶的形与色,展开丰富想象,联系事物,采用剪、裁、拼、贴的方式表现出来,体会动手、动脑、参与联想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在减少对叶的剪裁的基础上,抓住联想实物的特征,加以表现。

讲授新课
    一、导入

    师:(打开课件)秋风吹,树枝摇、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像蝴蝶,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讲的是什么吗?
    生:猜。

    师:深秋季节,树叶啊都已经凋落了,这首儿歌讲的就是落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子片片》的第二课时(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教师出示叶贴画作品)
    师:老师这边有一些画和我们以前画的画不太一样,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吗?

    生:学生欣赏。
    师:老师这些作品就是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叶子为材料拼贴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幅这样的画呢?

    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叶贴画。(出示叶贴画)

    2、欣赏树叶。
    a、了解树叶的组成部分。

    师:你们知道一片小小的树叶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课件出示一片树叶)
    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叶子上面的这个部分叫做叶片,下面带个把柄的部分叫叶柄,在叶子上面还有这样突起的线条啊就叫叶脉。
    b、欣赏大自然中的叶子。

    师:其实,在大自然中有好多各种各样的叶子,你们看!(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叶子)
    生:学生欣赏。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树叶,你都看到了那些颜色的叶子呢?
    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原来叶子的颜色这么丰富,那老师还要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眼睛够不够敏锐,你都看到了哪些形状的叶子呢?
    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打开课件)归纳总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原来这些小树叶呀,它们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有掌状形、羽状形、椭圆形、圆形、齿状形等等。
    师: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搜集了一些叶子,你能根据叶子的色彩和形状想想它象什么吗?在小组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来轻轻的说说你们的叶子象什么呢?

    生:讨论。
    3、激趣找树叶拼贴作品。

    a、师:你们的叶子都象什么呢?老师请每组派个小代表说说你们的叶子象什么呢?
    生:讨论回答。

    师:老师这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树叶,象什么呢?谁能把这些小树叶来变一变魔术,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呢?
    生:学生上来拼一拼。

    师:小结,每一片树叶和不同的树叶组合就会变出不同的图形。下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带来的叶子,选择其中的几片,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纸片上拼一拼,独立完成。
    b、欣赏作品。

    师:老师这边有些漂亮的叶贴画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学生欣赏。

    师:看了这么多作品啊,老师也想来是试一试。
    c、教师示范。

    归纳总结步骤:A、选  B、想  C、摆   D、贴  E、添画
    三、作业要求

    每个小组进行组合拼贴,小组合作有主题的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叶贴画。
    四、学生创作及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业展评
    展示每小组的叶贴画作品并且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组的作品,大家共同交流,最后教师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以自然界的叶为载体,通过联想的方式,根据叶的形状、颜色,采用剪、裁、拼、贴的方法,创作美术作品,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叶是装点自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没有叶,就没有自然界的绿色,就没有生命的季节。叶片万千,却无一相同,恰似我们人类无数的个性人生,这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也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对学生的个性追求。不同叶的生长过程,就如我们每个学生所展示的五彩缤纷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这些叶进行欣赏、讨论,分析其形与色,尤其要把叶的形状与生活实际中的事物相联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信心,形成轻松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作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象,尤其对那些离奇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对这种“异想天开”更自信,从而使学生自然养成了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