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路旁的橡树》 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路旁的橡树》 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讲名人故事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5《翠鸟》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自主识字——整体感知——品文味升华——说说写写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
|
教学目标 |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
|
重点难点 |
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
|
教学建议 |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步骤设计 |
教学互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
扫清阅读障碍。 |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
可以通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做段落大意。 进而引导学生将大意连在一起说说,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
细读课文品味深华 |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
自读自悟。 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 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
巩固学习 |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
积累好词好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