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 捕捉写作的技巧——《风筝》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2 06:57:21

《风筝》一文是贾平凹先生写的,是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文章,向我们描述了他的童年趣事。文中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

简单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童年乐趣;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更显大家的写作风范。经过集体研讨和同课异构的过程,我进一步走近了文本,一点点捕捉文中渗透的写作技巧。

片段一:动作描写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这个小片段描写的是放风筝的情景,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时一般注重最后一小句: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抓住“快活叫喊、拼命奔跑”来品味孩子们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快乐心情,用行动来诠释。我在处理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放风筝的动作:托、牵、站、说、跑,来通过作者运用的准确动作词语感悟孩子对于放风筝这一环节的认真虔诚,对于这只什么都不像的“幸福鸟”寄予希望,教给孩子们动作描写也是一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方式。

片段二:神态描写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神态描写在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多,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往往最能表现他们的情感的就是神态,因此作者运用了简单的几个词语:快活、拼命、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马上就勾勒出了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向我们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了一群天真、无忧的孩子因为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而大喜大悲的的童年乐趣。而神态描写往往是孩子们习作中最缺乏的,他们现在最多用的就是直白的话语来表现习作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如:高兴、伤心、害怕、吃惊等等,不会留心神态这样细小的环节。

片段三:仔细观察  用词准确

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出风筝飞起来的词语:凌空飞起—高过树梢—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运用这系列的词语表现了风筝越飞越高,孩子们的快乐越飞越高,而这细致的表达归功于仔细的观察并运用准确的词语去表达,这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最缺乏的,其实留心生活处处都有风景。

不足之处:

1、课堂的评价语言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增强其实效性。

2、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让学生具体进行体验,其实还可以加入小一点的句段练习如:即兴的动作或者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让学生学以致用。

3、学生读的时间偏少,教师引导的话语或问题偏多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