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目标导学 追求生本高效 三 年级语文导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2 06:59:35

备课类型

个人备课

主备者

孙文琴

完善者

 

课题

21、长城

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1、我要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等词语。

2我会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我能了解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我能从课文内容中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世界遗产”兴趣。

 

 

 

导学

提纲

(一)、基础练习:(我能行)

1、我能把课文熟练地读给家长听。(温馨指导: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我能试着写出这几个词语。(温馨指导:可以让家长抽默,也可以提前写好拼音自己测试哟!)

蜿蜒  盘旋  城砖  屯兵  堡垒  呼应 

肩膀  凝结  奇迹  气魄雄伟

3、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询问家长等方法理解词义。

看看我的收获:                            

                                                   

我还能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呢?

                                                       

                                                       

(二)、提高练习:(我最棒)

查阅、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尝试

自学

 

学生课前依据导学提纲的要求自己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本进行自主学习,记录自己感兴趣的词与句段并进行质疑问难、课后拓展等

 

 

 

 

 

 

 

 

 

合作

交流

 

 

 

 

 

 

1、分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情况

 

 

 

 

 

2、默写生词。交流识记方法,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交流学习疑难,小组长汇总回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奖1★) 

小组长选择小组成员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者奖1★) 

 

 

小组合作,组长分工,组员相互批改后组长汇报默写情况。

 

 

交流学习疑难,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探究

质疑

 

 

一、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我会说: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在资料交流中,了解长城。

学生展示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学习知识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学生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充

拓展

 

 

                                                                                                                                                                                                                                                                                                                                                                              了解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

 

 

评价

反馈

出示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凝(    杖(   

蜿(          )仗    

    )俏(    

魄(     峭(    

 

学生自主做题,集体订正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第二课时

导学流程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计学生活动

 

 

尝试

自学

 

学生课前依据导学提纲的要求自己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本进行自主学习,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质疑问难、课后拓展等

 

合作

交流

 

1、分小组合作交流了解的关于长城和世界遗产的资料

 

2、交流学习疑难,小组长汇总回报,教师相机指导(奖1★) 

 

小组长选择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完成者奖1★) 

 

交流学习疑难

 

 

探究

质疑

 

一、视听感召,走近长城

  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长城的风采。长城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客,(播放如织的游人游览长城的录像片段)他们慕名而来,欣赏长城,赞不绝口。请听名人、伟人游览长城后的肺腑之言

  2 他们为什么称赞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伟大的长城”?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潜心会文,感悟长城

  1 读思结合,理解“逶迤的长城”。

  (1)课文是怎样描写长城的“长”?

  (2)投影展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①“一万三千多里”究竟有多长?谁能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

  

  

②谁能把“一万三千多里”的意思突现出来?

  ③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语能体现长城的“长”?

  ④如果要把“长龙”“蜿蜒盘旋”的意思也突现出来,该怎样读?

  2 读中作画,体会“智慧的长城”。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长城结构示意图”。

 

  ①谁愿意把你的“长城结构示意图”介绍给大家?

  

  ②长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2)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智慧的长城”?请你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3)听着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座智慧的长城!此时,当你面对无数劳动人民用智慧凝结成的“逶迤的长城”),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二自然段。

  

  3 对话语言,感悟“血汗的长城”。

  (1)长城总长一万三千多里,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血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体现“血汗”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投影展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指名读,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血汗”?(教师归纳概括)

  

  ②文章哪个段落描写长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指导学生回读第一自然段)

  ③“两三千斤重”有多重?你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告诉同学们吗?

  

④谁能读出石头的重?

  ⑤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请你想象当时当地的劳动情景,说说: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⑥为了修筑长城,古代劳动人民不知流了多少血汗,付出了多少生命啊!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共同去感受当年的劳动场面吧!(播放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场面)

  ⑦听着这一声声粗重的喘息声。一阵阵嘹亮的号子,看着血泪斑斑的筑城工匠,望着“逶迤的长城”(同时播放《长城风光》片段),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预设想法:激动、惊叹、不可思议……)

  ⑧那就请你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吧

   三、放飞想象,赞美长城

  (1)此情此景,作者(引读“站在 ……踏着……扶着……很自然地想起……)假若此时你也站在长城上,你会想些什么呢?

 

  

 

 

 

(2)你们还听过哪些有关长城的歌曲?你能唱给同学听听吗?

  

  

 

(3)此时,同学们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请同学们回读全文,说说:“这真是一座______的长城!

  

 

(4)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长城,以其雄伟的气魄、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华夏儿女,激励着华夏儿女为和平而争,为正义而战。如今,长城已列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骄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激情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5)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一声——长城(齐读课题)

展示字幕,学生激情诵读感受: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个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设计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或批注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找寻长城经过的省份;用笔计算步行应走多长时间;谈登长城或者登山的感受……以此体会长城的“长”。

指名学生读

 

 

 

学生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学生读课文,据文作画

 

 

投影展示,学生作画

 

 

 

学生交流

 

学生介绍并结合图片、课件,理解“滚木”、“飞筐走索”、“绞盘”、“糯米混合泥沙”等筑城方法

 

课件展示“长城风光图”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指名读——赛读——小组读

 

 

 

学生读文,交流、汇报体现“血汗”的词句

 

 

 

 

 

 

 

 

 

 

学生交流;

数不清、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任务繁重

  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工具简单

  陡峭的山岭——环境恶劣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工程浩大

 

指名读

 

 

 

 

学生交流

 

 

学生看资料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学生交流想法:历代筑城工匠的艰辛,发生在长城上的气势磅礴的战争,中外游客游览长城的情景,孟姜女哭塌长城的动人传说……

 

 

 

学生交流:《长城长》《万里长城永不倒》《义勇军进行曲》……)

 

学生在《长城长》的乐曲中回读全文,畅谈感受。预设答案:逶迤、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学生眼观《长城风光》录像片段,耳听《义勇军进行曲》,激情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补充

拓展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让我们沿着长城的足迹,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去表达长城情吧!

  1 喜欢画画的,画一画心中的“长城图”。

  2 喜欢阅读的,读一读有关中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3 喜欢写作的,写一写赞美长城的诗歌。

 

学生从题目选一进行活动

 

评价

反馈

出示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凝(    杖(   

蜿(          )仗    

    )俏(    

魄(     峭(    

 

学生自主做题,集体订正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板书设计:

             远看   一条长龙

   长城      近观   设计巧妙         奇迹 

              感想     血汗智慧

 

教后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