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诵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这首词,正确朗读词,背诵本词。
2.品析一些名句,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通过词的诵读和品析,感悟词人的情怀。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激趣。
苏东坡的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本节课我们就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他的爱国情和豪迈风格。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读通读顺。
1.小黑板出示词学生自由读,并用笔记下不认识的字。
2.学习生字:觅、榭、陌、戈、嘉、胥、堪、狸、廉颇。
3.同桌互读,要求会断句,能读通顺。
4.指名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师生交流: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齐读词。(要求能读出气势)
四、作业
课后读词,找出词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
第二课时
一、小黑板出示词,指名感情诵读。
1.小黑板出示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词。
二、抓点释疑,读清读懂
1.这首词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请你在词中用“——”画出来。
2. 赏读词。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4)齐读上阕词。
下阕:
(1)指名读下阕词。
(2)体会用典故的目的。
A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B最后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3)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4)指名读,要求读出词人苦闷心情。
3. 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4.品味鉴赏:
A齐读全词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人道寄奴曾住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
(5)凭谁问,廉颇老矣
B指名读这些典故
5.齐读词,理解词的意思。
6.师说出词意,生齐读出原句。
三、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1.生跟随录音读词,体会词人的情感。
2.师配乐诵读,生轻声跟读。
3.配乐齐读词。
4.同桌互读,互背。
5.指名背后齐背。
四、作业
预习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