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诵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诗词,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词。
2.诵读感知,理解词意,领会诗词含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感知,理解词意,领会诗词含蓄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渔家傲》
2.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曾推行“庆历新政”。
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三、听录音,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播放录音。
2.生找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3.学习生字和理解词语。
生字:黯、碧、翠
词语:休独倚、黯乡魂,追旅思
4.指名学生读词。
5.集体朗读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再读词,理解词的内容。
1.师朗读词的上阕,生齐读词的下阕。
思考:
词的上阕写了什么?
下阕又写了什么?
2.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作业
熟读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小黑板出示词,指名感情诵读。
1.出示《苏幕遮》
2.指名感情朗读。
3.师生点评
二、抓点释疑,读清读懂词。
1.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读词,真正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2.读词品句,走进词人。
(一)研读词的上阕。
(1)师读词的上阕,思考这里所写的景色有哪些?你能找出最能体现这景色的词语吗?(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理解赏析词文
A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B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C“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D“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E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阙的写景,过渡到下阙的抒情。
(3)齐读词的上阕。
(二)研读词的下阕。
(1)指名读词的下阕。
(2)讨论词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休独倚)
(3)品析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4)齐读词的下阕。
3.再次品读全词,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写景入手,触景生情。上阕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阙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作者上阕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阕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4.齐读下阕词。
5.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全词。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6.齐读词的意思。
三、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1.师配乐诵读全词。
2.生配乐诵读全词。
3.同桌之间互读,互背词。
3.组与组之间比赛背诵词。
4.选出每组的冠军,班级赛背。
5.齐背诵全词。
四、作业
预习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