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 体会此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
3. 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读一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然导入,激情激趣
(课前出示夜空中的美丽月亮图)
1.导入:夜空中美丽的月亮 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大家想一想,古诗词里有哪些写月的句子?(学生自由回答)在众多咏月诗词中,有一首历来有“中秋词之绝唱”的美誉,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咏月名篇。
2.走近作者
3.背景简介
坐着写这首词的目的是怀念弟弟。有一首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虽才华横溢,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可他“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多次被贬谪异乡。中秋对月,心情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二、疏通正音,读顺读通
1. 查字典,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 玉宇 不胜寒 朱阁 绮户 婵娟
2. 朗读指导
(1)学习古诗词关键在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第一组的同学展示一下诵读。
(2)问:你认为诵读诗词应注意哪几方面内容?
生回答,师归纳:
朗读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把握重音、节奏;投入感情。
(3)全班推荐男、女两位同学朗诵赛
(4)听录音,进一步把握人物的语气、感情!
(5)朗读最好同学再自告奋勇试读
(6)齐读课文,要放慢速度,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7)闭上眼睛,你的脑海中浮现一幅什么画面?用语言描述一下。
三、抓点释疑,读清读懂
1.理清诗词层次。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子含义,同时用笔圈点勾画:
(1)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2)上下阕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
(4)内容归结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2.理解诗词大意。
(1)
重点词语讲解: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全 婵娟
(2)生对照译文逐句理解词的大意,师根据学情适当点拨。
3.体会作品情感: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第二课时
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一、细读交流。
从修辞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语句蕴含的道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品味语言这首词中的句子,谈谈喜欢的原因,交流并分享收获。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 因为 。
例:
我喜欢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为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为所能左右,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也同时成为千古名句。
(小组内交流意见,比一比哪一组说的最美、最完整)
二、词歌共色,理解感悟
同学们,词中的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也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学生欣赏歌曲后,师问:听完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学生谈感受
三、指导诵读,组织评价。
1.指名诵读,师相机进行技巧点拨:语气、语势、节奏、停连、重音
2.配乐诵读。
3.赛读:个人、小组。
四、拓展迁移,品味艺术
诵读关于“月”的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五、总结反思
1.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2.背诵
六、总结本课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文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