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经典诵读之《苏轼诗词选》【简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6-23 21:10:30
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情感,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中写到: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韵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
假若光有琴,它能自己发声吗?如果它能,放在琴盒中为什么不响呢?假若说声音在手指上,它能自我发声吗?如果它能,为什么不仅仅听手指呢?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这首诗给我们以启发,艺术创造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拿“琴”这个客观事物来说,它虽然具有发出琴声的潜因,但是,缺乏有造诣的演奏者主观意识的作用,是产生不了和谐悦耳的音乐的。
【简析】
春风轻拂着海棠花,花儿透出美妙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曲折的回廊。夜已经很深了,只因为担心眼前的海棠会像人一样因深夜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红烛,照耀着红艳艳的海棠。这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海棠的眷恋深情。
 
 
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简析】
天空中乌云翻滚就象打翻了墨汁一样,但并未将群山都遮住,倾刻间,闪亮的雨点就如珍珠般跳进了船舱。忽然又立刻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水天相接。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游览西湖时所作,写的是望湖楼所见急风暴雨的奇景。开头两句写的就是这场景象,作者把一场忽然顺着风势而来又忽然顺着风势而去的骤雨,写的如此鲜明,富于情趣。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这里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7.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简析】
这是描写冬季生态景色的古诗。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说明冬季的来临;后两句则提醒人们不忘夏秋风光,揭示赠诗的目的。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冬季严寒的生态景色。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中“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8.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简析】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咏物佳作。“菊暗荷枯一夜霜”,经过一夜霜打之后,菊花荷叶都已枯黄。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一“出”字,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末句点出“ 吴姬 ”,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9.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简析】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随风而至的雨从东飞来。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雨势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忽然想到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
 
10.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哪有扬州鹤?
【简析】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东坡(1037~1101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于是苏轼发出感慨:对于一个重视心灵感受的人来说,吃饭的时候没有美味的肉类,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居住的地方却不能没有竹子。吃不到肉固然会使人消瘦,无法亲近竹子却会令人庸俗。消瘦了只要多吃点还能够丰腴起来,人若是变得庸俗就无药可医了。旁人听见这样的论点,忍不住嘲笑着问:这说法到底是格调很高,还是痴愚不化啊?假若面对着竹子的高雅,还想着要享尽人间甘腴美味,那么,到哪里去找可以骑乘着升仙的扬州鹤呢?
 
11.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简析
残缺的月儿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梢。夜深了,连计时用的漏壶也停止了滴漏声,奔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已经安歇,四周寂静无声。有谁看见幽居独处的我此时在这里徘徊,犹如茫茫云雾中一只隐隐约约、似有似雾的孤雁的影子?孤雁在惊飞中不断回头,它担惊受怕、满怀幽怨,可是无人理解。它挑选了所有清寒的树枝,可仍然不愿在上面栖息,最后还是归宿于荒冷寂寞的沙洲。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下阕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12.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残花凋谢,青杏始生。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柳絮漫天,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
13.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况,牵着黄犬,举着苍鹰围猎。随从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一路奔来。真是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下片请战,就算两鬓斑白又如何,自己仍是雄心满怀,手持符节请求上战场,去保卫边疆。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14.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意为:中秋之夜,我举起酒杯向茫茫苍天发问:天空中皎洁的明月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不知天上神仙的宫中,现在又是什么年月?我想乘清风去月宫游玩,但又担心到了高高在上的华美的月中宫殿,会受不住那里的寒冷。如此看来,我还不如在月光下手舞足蹈,欣赏自己婆娑的清影。天界的寂寞寒冷,又怎么比得上人间的怡然自乐呢?月光悄悄地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洒进雕花的窗户,照在那个久久不能入眠的人身上。可是月亮呵,你总不该有什么遗憾怨恨吧?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变圆呢?自古以来,人间有悲哀欢乐、离别团圆,月亮有阴晦清朗、圆满缺损,这事本来就难以完美永恒。但愿我们不要为这些遗憾而苦恼,但愿大家都生活得平安长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借这美好的月光传达彼此的情意。
 
 
15.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析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