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学生读出味了 教师才能自然教出味 《秋天的怀念》是五年级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30 07:51:49

  《秋天的怀念》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家史铁生回忆起母亲抱病照顾自己,并鼓励他要好好生活的故事。全文以“看菊花”为线索,运用细节描写,描述的是母亲照顾“我”的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但是把它们放在“作者双腿瘫痪”、“母亲患上严重肝病”的背景下,就使文中所表达的母爱主题更加感人至深。文章写“秋天的怀念”,实际上就是对母亲的怀念,是写自己没有机会对母亲表达出的感恩之情。

      我们知道,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五年级的学生对“感恩”这个词一定不陌生,但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真正领悟这个词语的真谛呢!古人常说:“做人要知恩图报。”也就是说首先要“知恩”,可我们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父母的爱。我记得我曾教学生写过这样一篇作文《妈妈的爱》,结果在交上来的作文里大多数同学都写晚上自己发高烧,妈妈不顾自己身体,冒雨把“我”送到医院,并细心的照顾“我”直到“我”的病好了为止。更糟糕的是以后的每一次有关母亲的文章都是如此。从以上事例都能看出我们的学生不懂得怎样感受父母的爱,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尤其重要。
      以前我也曾听过这一课,但听了封老师的课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朗读是封老师课堂上的一大特色。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封老师才开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这也就是读的第二步:精读。边读边划出表现母爱力量的句子。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获。静心读书。在封老师的一番引导之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在交流时,封老师先让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然后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悄悄”、“捶打”“扑”“跑”“踩”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商量,是理解,是呵护。整个过程就是读、感悟、再读、再感悟。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着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在培养学生品味的能力。钱老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还有封老师范读的《我与地坛》中的段落也让我记忆深刻。他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朗读,听着听着,我的鼻子不由地泛酸,我被作者的思想感动,我也被封老师的朗读感动。朗读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赋予了作品生命。也于无形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现在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公开课上,有几个敢或说有几个能亲自范读?要么依靠录音机,要么利用网络,让多媒体代替了我们老师语言的感染,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的一种缺失。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的范读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所以说:“只有老师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在封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了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怎么来上,上些什么;知道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少一些花架子,多注重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