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3 10:03:56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由美国著名的编剧和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这个课题完整了吗?(板书:双引号)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所学的知识,你能说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引用了妈妈和爸爸讲的话)。因为这里是引用他人说的话,所以我们要加上双引号。
3、那么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又是在怎么的情况下说的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9p10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①生字词检查(课件出示:糟糕  腼腆  自豪 誊写 位置  出版  慈祥  灵感  源泉  歧途  谨慎  得意扬扬  一如既往)指名读,正音,齐读。
评价:都读准确了,你真了不起,看来生字、新词难不倒你们,下面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主要内容:⑴“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我很兴奋(或得意洋洋)。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很伤心(或失声痛哭)。多年之后“我”明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评价:你说的很完整,但谁能再简洁一点,就更好了,再请同学试试;真不错,读了一遍课文就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

⑵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先写……,后写……?(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课文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内容。
⑶我们先一起走进巴迪“童年的故事”,去看一看、听一听。

三、走进“童年的故事”,了解不同的评价,体会小巴迪的情感变化。
1、自读自悟

师:请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1-14自然段,找一找母亲和父亲读过巴迪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边划边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写在一旁,作为批注。
师巡视评价:……同学很会学习,不但划出了相关的句子,还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词语写在一旁了。

A:学习母亲1、学生汇报自读情况:刚才同学们已经找了相关的句子,也写了批注。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母亲的具体表现。
 第一语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预设:⑴“母亲很兴奋,眼睛亮亮地了,兴奋得嚷起来。”从“亮亮地”和“嚷”从我体会到了母亲很感到很激动。
师:是啊,作者就是抓住母亲的神情和动作,她眼睛都发亮了,不是说而是“嚷”起来了突出表现出母亲兴奋的样子。母亲在嚷什么呢?

⑵“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那你能带着母亲那种兴奋的感觉,嚷嚷看吗?
评价:你抓住了母亲具体的语言描写来体会。

⑶母亲很激动,为我感到骄傲,“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赞扬的词语都往我身上搬。听了我的回答“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师:谁能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

 2、⑴ 师:听了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评价,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预设:①喜滋滋得想着:听了妈妈的赞扬,看来我写的确实是挺不错的。②带着自信的笑容,想:我还要继续写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来。③我也拥抱住了妈妈,想:我要给爸爸看我写的诗,他一定也会夸奖我的。)
⑵巴迪又是什么反应?(既腼腆又得意扬扬,心里实在是高兴得很。)“得意扬扬”就是是我们刚才……同学那样。真的觉得自己很厉害,写得“精彩极了”。

3、师:除了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里看出了妈妈对小巴迪的爱?
第二语段:“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抓住“奇妙”和“上前说道”,说明母亲的兴奋和迫不及待。
第三语段: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生:母亲不忍看儿子受委屈,跟父亲争辩。
师:在母亲眼里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第一次写诗,应该得到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啊?(慈祥的母亲,板书:慈母)

B:学习父亲1、师:接着我们来看父亲对小巴迪的第一首诗有什么反应。谁愿意先来交流?
①第一种:我觉得父亲很严厉。(板书:严父)

师:他怎么评价小巴迪的诗啊?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结合“扔”的感悟,进行感情朗读)

师:这对于满心期待的小巴迪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赞扬啊,来看看他在父亲回来之前的表现。
引读第234自然段的内容。师:小巴迪焦急的等待,想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

师:但是此时此刻,他等到的是什么?(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
师:父亲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生: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师:巴迪满心期盼,父亲如此对待,这对于78岁的孩子好像是有点严厉了,甚至有点不尽人情。

②第二种:觉得这位父亲也是对巴迪充满爱的。
师:除了认为这是一位严格,苛刻的父亲外,还有谁有不同的体会吗?

师:你能从父亲严厉的表现中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吗?(①(父亲是不是一开始就批评巴迪的呢?)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②(父亲是怎么看诗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课堂练笔

师:“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只是想了怎么批评巴迪吗?父亲是在认真思考着应该这么对巴迪说才是对他最好的。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父亲心里的想法。
教师小结过度: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6、对于父亲的严厉的爱,巴迪体会到了吗?巴迪显然没有体会到,巴迪是什么反应?课件出示:(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已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三个动词,分别是“冲”“跑”“扑”,如果换成“跑”、“走”、“躺”好不好?(引导学生通过换词,从巴迪的动作“冲”“跑”“扑”,真切地感受巴迪伤心、难过的心情。程度很深。

7师:但是几年后,巴迪对父亲的批评有了新的认识,引读:“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师小结:其实,母亲的赞扬不是对诗,而是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诗的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鼓舞。父亲的评价是针对这首诗的本身,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父亲知道母亲一定是鼓励赞扬小巴迪的,觉得小巴迪需要一些批评,使小巴迪不至太过于得意扬扬。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

其实,现在的作者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了正确的认识。引读:那就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板书:爱)
四、小结,课堂练笔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父母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结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小巴迪的妈妈和爸爸截然不同的评价,都是对小巴迪满满的爱。不同形式的爱,不论慈祥的母亲,还是严厉的父亲,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都是鼓励我们健康成长的爱。(机动)有几条关于父爱、母爱的名人名言,送给大家。如果你喜欢可以抄写在书本空白处。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意大利 】但丁 

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是睿智的父亲。
──【英国】莎士比亚

五、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母           严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