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课堂教学实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7 19:20:54
一、复习“作者眼中月”,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望月》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作者赵丽宏先生独自一人在甲板上望月(手势示意板书“赵丽宏”、“望月”),他望见了什么?老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静静地倾听、感受。
    (出示课件1“月色”,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二、研读“古人眼中月”,体悟诗情。

(一)“小组探讨”环节。
师:作者眼中的月光多美啊,安详,静谧。它轻轻叫醒了小外甥,还触动了舅甥俩背诗的雅兴。(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13自然段,扣住文中的诗句,小组探讨:古人望月望出了什么呢?(板:古人)

(学生自读3-13段)
师:(示意课件中的问题)至于怎么来探讨这个问题,老师给你一些提示。(课件出示提示:这首诗写谁在望月?望见了什么(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二)“交流汇报”环节。
【解读诗句:“床前明月光”、“峨眉山月半轮秋”——“望月”与“思乡”】

师: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啊,尤其是那一组的女同学(抛去赞许的微笑)。各小组派代表任选一首说说你们探讨的结果吧,最先举手的小组享有“优先选择权”!
(五个小组中有三个小组抢先举手,师点第五小组。)

1我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点击课件,出现该诗句及其
背景画面。)这首诗写李白在望月,他看到了床前的月光,怀疑是地上的秋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师:你能读出李白的思乡吗?1生读。)
师:既然说到了李白,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一句——(点击课件,对比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是——

(齐)《峨眉山月歌》。
师:仍是李白在望月,同一个人望月,望月的背景一样吗?

(摇头):不一样。
师:这是在什么时候望月?

2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
师:是啊,青年时期的李白第一次(有意加重“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到外地远游的途中望月亮了,他望见了——?

3峨眉山上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里。
师:哦,江行见月,如遇故人。可这月亮却时常——?(指导观察画面)

4被江两岸高高的山峦挡住。
你感觉到诗人的内心——?

(生无语)
师:想想看,如果你就是那青年时代的李白,第一次离家远游,在行江途中与那老朋友月亮若即若离,你……

5我会非常想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师:请你读出你的想念。(生读)

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望月,都望出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乡愁。
(生齐读两句诗。)

师:望月望出了思乡或相思,在我国古诗中是最常见的。这样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回忆中……)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生应和)王安石望月望出思乡了。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没月亮啊。

(其他学生小声嘀咕,生2面露尴尬。)
师:(笑打圆场)哦,知道了,你是由“佳节”想到了“中秋”,由“中秋”又想到了“月亮”吧?不过这句确实与思乡有关。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面向其他学生点拨)王建的诗句。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李白的《月下独酌》。这是抒发思乡的吗?(轻轻走近回答者身边)你再斟酌,好吗?

师:再如——(点击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起读一读诗圣杜甫的思乡情怀。(生读诗句)
 

【解读诗句:“小时不识月”——“望月”与“月亮的不同形象”】
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李白小时候在望月,他不认识月亮,把月亮说成了“白玉盘”,我觉得他眼中的月亮皎洁、明净。

师:年幼的李白眼中的月亮多可爱啊,我们一起(流露童稚的笑)“可爱”一下。(师生齐读诗句)
师:小李白眼中的月亮像白玉盘,其他人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你还能列举一些诗句吗?

(生苦思,紧张,无语。)
师:(点拨)白居易,《暮江吟》——?

2(迅速举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月亮像——?

生:(齐)弓箭。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师:嗯,这是李贺的《马诗》,大家都很熟的。下面,老师念一句,大家听听看,月亮像什么?(点击出示,念:“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月亮像——?
(齐)眉毛。(师分拨额前刘海,露出眉型。) 

 
【解读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野旷天低树”——“望月”与“孤独”】

1我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写的是张继在望月,他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师:还听到了——

1乌鸦的啼叫。他睡不着觉,我觉得他的心里很难受。
师:是一般的难受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张继是在什么情况下望月的吗?

2我知道是诗人落榜了以后,在返回家乡的路上望月的。
师:你能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真不简单。(辛酸地描述)书生张继科考落榜了,多少年寒窗苦读,到头来落魄而归!那轮昏惨惨的月亮啊,被他望出了满心的凄凉和孤独。谁能读出张继的孤独?

(指名读;师生齐读。)
师:(点击课件,对比出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再来看看,这是漂泊他乡的——(生应和)孟浩然的孤独。你从哪里看出了他的孤独?

3荒野空旷,天空显得比树木还要低矮;江水很清澈,月亮好像离人更近了。
师:在这荒郊野外,只有什么才是诗人唯一的陪伴?

生:(齐)月亮。
师:准确地说,是月亮映入清江的倒影啊。(示意“江清月近人”中的“月”。)

让我们读出孟浩然的孤独。(师生齐读诗句)
师:望月望出了孤独,这样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思考中……)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很好,你读出了弦外之音。辛弃疾表面写景,实际因孤独而寄情于景。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师:(浅笑)有道理,逃难中的单于一定是孤独的,不过我想他大概顾不上望月。(生会意,笑。)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李白那清高的孤独。(走向原先解读有误的那名同学身边)现在,你认为这句主要是表达思乡还是孤独呢?

5孤独。
师:再如,(深情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生:(齐诵)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师:(眼神哀怨,意在引起学生共鸣)这是唐代李后主——一个失去了家国的落魄君王的孤独。这种孤独的滋味,我想只有李煜本人才能够体会吧!

 
【解读诗句:“明月几时有”——“望月”与“感慨人生”】

   师:(出示课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剩一句了,谁来解读?
(学生不知怎么说起,无人举手。)

师:这首诗大家都不陌生吧?五年级上册是不是学过一篇课文跟这有关?——不要紧的,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1这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我知道他是在中秋节那一天写的这首词。

2我还知道他那时候正在外地做官。
3我知道他那天喝了很多的酒。

师:是的,苏轼是被贬官到密州去的,他跟弟弟苏辙已经整整七年没见了,于是,中秋的夜晚,他把酒对月,写下了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示意学生续下去)
生:(齐诵)——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你能读出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吗?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谁也望着月亮感慨了? 

(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点拨)比如,王昌龄?

4(迅速举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唔,这是张九龄的感慨吧?再来看看大诗人李白的感慨——(课件出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辅以肢体语言深情吟诵,意在向学生传达古人的旷达风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从学生眼神中看出已被诗句感染。)

 
(三)“总结提炼”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看,李白眼中的月亮和苏轼眼中的月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年幼时的李白跟成年后的李白眼中的月亮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古人眼中的月亮和今人——比如作者赵丽宏眼中的月亮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心情也不同,望月亮就望出了不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师:还有谁想说说的?
(无人举手,目光显示认同。)

师:大家都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纷纷点头。)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真理,这个真理用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这些“情语”、这些诗句,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古人的 “月亮情结”。(板:月亮情结)               
 

(四)“体验对诗”环节。
师:品诗有品诗的高雅,对诗有对诗的乐趣。想不想对诗?

生:(齐声高喊)想!
师:座位相邻的两个同学,一个扮舅舅,一个扮外甥,“你一句我一句”分角色对对看。

(课件出示课文6-13自然段,学生练习对诗)
师:哪两位来对给大家听?(指名一对学生。)其他同学仔细听,要做评委的噢。

(学生对诗。)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俩的对诗?

1我觉得他们应该配上一些动作。
师:这个建议好,(面向对诗的两名学生)课后再仔细揣摩,争取能表演,好吗?

2我觉得他们应该读得再慢一些,那样更有感情。
师:呵呵,也许他们太兴奋了吧?下面那么多老师坐着。不过,读书要能融入文中才好呢!

……
师:我觉得啊,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没注意。你们看,这是——(点击

课件,通过变色形式突出“…………”)
生:(齐)省略号。

师:NO,准确地说,是“删节号”,表示一个自然段或许多自然段的省略。那么,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删节号具体省略了什么内容?(指名对诗的其中一名学生),就请你来说。
3省略了舅舅和小外甥背的其他诗句。

师:没错!这就要考考咱们平时积累的古诗多不多咯!(学生跃跃欲试)就让我这个舅舅来接受你们这群外甥的挑战,怎么样?(即将挑战老师,学生更显兴致勃勃)爱护晚辈,你们先——
生:(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书中诗句已对完)

师:(鼓励学生)不必举手,谁想到就赶紧站起来对!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5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此环节,师生对诗十多个来回,由“学生集体与教师个人对诗”过渡到“学生个人与教师个人对诗”,由“文中诗句”过渡到“课文之外的月之诗词”,由“表达出古诗韵味之悠远”过渡到“展示出古诗数量之丰富”,节奏由舒缓到轻快,愈对愈多,愈对愈快,形式不拘,气氛浓烈,师生思维活跃,课堂诗意弥漫。)
……

师:(估摸对诗时间已久,故作调侃)呵呵,这回我对——“删—节—号”!(师正色道)对诗对了这么久,(点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你是怎么理解这种感受的?
7作者和小外甥都被古诗和月光陶醉了。

8他们的心情很舒畅。
(更多的学生欲言又止)

师:有话在心口难开是吧?同学们,你们想想看,在古人眼中,这月亮还是月亮吗?
9不是,月亮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10月亮和他们心灵相通。
师:是啊,月亮是他们倾诉的对象,心灵的伴侣,精神的寄托!你再看,在“我”和小外甥的眼中,这月亮还是月亮吗?这古诗还是古诗吗? 

(学生若有所思)
师:(深情描述,营造空灵意境)此时此刻啊,月亮和古诗,自然和艺术,水乳交融在一起,化作了一种心境、一种氛围,清新而幽静,旷达而辽远,它沐浴着我们,浸润着我们,感化着我们……我们和古人、和作者、和小外甥一起来沉醉吧!

(师生齐读:“诗,和月光一起……”)
 

三、解读“小外甥眼中月”,彰显童趣。
(一)“以童话解读童话”环节。

师:在这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小外甥也以他儿童的视角望月了。(板:小外甥)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4-21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
(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相关语句。)

师: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生:(齐)天的眼睛。

(课件出示171920自然段。)
师:你们以前听过这样的比喻吗?

(生摇头。)
师:不但你们好奇,连大作家舅舅都惊讶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眼睛?谁来读读小外甥的想法?

(指名读:“这是明亮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看懂小外甥的想法了吗?(学生笑着点头,教师出示“月

亮变化图”) 圆满盈亏,在一般人眼里只不过是自然现象,可在小外甥眼里,这是一个——
生:(齐)“童话故事”。

师:而且还是——
生:(齐)“现成的”。

师:什么叫“现成的”?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什么了?
1“现成的”就是本来就有的。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外甥很爱幻想。

师:不只是“爱”幻想,还——
2善于幻想。

师:对啊,他看他说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的。他是怎么讲这个“现成的童话故事”的?
生:(齐)绘声绘色。

师:谁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这是明亮的眼睛……”)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1我举得这个月亮很可爱,他常常偷看我们的大地。

2我觉得月亮是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更正)“一只”明亮的眼睛。

2这只眼睛每个月圆圆地睁大一次的时候,是最明亮的。
师:其他同学觉得呢?这是一只怎样的眼睛?

3含羞的眼睛。
4顽皮的眼睛。

师:可爱、明亮、含羞、顽皮……谁能通过自己的读表现出这样的一只眼睛?(指名读:“这是明亮的眼睛……”)
师:故事的主人公可不只是这只名叫“月亮”的眼睛,还有一个谁?

5小外甥。
师:对啊,一个小男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印象吗?

(生快速浏览上下文)
6我觉得小外甥思维很快。

师:语文课上换个词,思维——
6敏捷。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我从第17自然段中的“不假思索”、第19自然段中的“想了一会儿”看得出来。

7我从“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反应很灵敏。
8我觉得小外甥活泼可爱、爱幻想,我从“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可以看出。

师:尤其是哪个字表现出了他的想法多?
8“冒”。

师:可不是嘛!多聪明啊,一会儿就冒出一个想法。
9我还看出小外甥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师:说说你的根据。
9我从“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可以看得出来他很纯真。

师:有道理!月亮、小男孩,这两个主人公在干什么啊?(辅以肢体语言)
生:(小声地)对望……

师:不但对望,还对话呢!
(点击课件,响起两段拨号声,同时出示月亮和男孩的一段分角色对话,

对话内容为“……”,由学生想象、填充。)
师:当小男孩在船舱里睡着的时候啊,月亮就轻轻地喊啊——(走到学生跟前,随机点名)

10小男孩,小男孩,你怎么睡着了呀?快醒醒!你忘了我们约好见面的吗?我来了呀!
师:小男孩就说啊——(举手的多为女生)喔,那就小女孩说吧(指名一女生)——

11月亮姐姐,别着急,我这就来看你了!
师:月亮又说啦——(有男生举手了,师耸肩调侃)哟,这回改月亮哥哥了(指名一男生)

12小男孩,你今天在学校里乖不乖啊?学了哪些东西啊?
13我很乖,功课很好,你放心吧!

师:(读文中话,描述)“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这时候,月亮说——
14小男孩,我困了,睁不开眼睛,要睡觉了,你也去睡吧!

15好的,月亮姐姐,我们明晚再见!
师:咦,“我看月亮多神奇,料月亮看我应如是。”同学们哪,在小外甥的眼中,这月亮还是月亮吗?

16是他的知心好朋友。
师:是啊,男孩、月亮,彼此默契、和谐,心心相印。让我们一起读出小外甥的这份“月亮情结”吧!

(师生齐读:“这是明亮的眼睛……”)
 

(二)“由童真迁移童真”环节。
师:这只明亮的大眼睛在看着小外甥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关注着你们啊,同学们!说老实话,你们平时也常常看月亮吗?常看月亮的举手。

(只有几名学生举手)
师:(意味深长地将目光从每个学生身上扫过)小城的高楼“封锁”了月亮,可是,我们的心不能被封锁啊!(学生静寂无声)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能小小地过过瘾了。

(出示音乐、月亮组图及两组说话练习:①在我眼里,月亮像            。②月亮啊月亮,                           。)
师:静静地看着这组图片,你可以展示一下你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对着月亮“真情告白”。

(生静静看月亮组图。)
师:愿意分享一下你“望月”的感受吗?

1在我眼里,月亮像一个晶莹透亮的水晶球。
2在我眼里,月亮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3在我眼里,月亮像一个纤尘不染的仙女。
……

师:有谁对月亮说悄悄话了?
4月亮啊月亮,我多想飞到天上,和你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

5月亮姐姐,你是那样皎洁明亮,你的心地多么纯净美好,我们能做个好朋友吗?
师:月亮姐姐一定很乐意的!

6月亮姐姐,我想把我的烦恼都告诉你,让你把它们远远地抛到宇宙的深处。
师:(笑着打趣,意在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你们都认定月亮就是个姐姐了。

7月亮婆婆,我知道很多与你有关的故事,在我心中,月宫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能飞上月宫去看一看。
……

 
、拓展延伸,升华意境。

师:同学们,古人、舅舅、小外甥,你、我、他,人人眼中的月亮各不相同。这正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板书中插入线条,前后串联:“古人”、“赵丽宏”、“小外甥”、“……”)其实,月儿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多情的是那望月的人儿。一首《望月》送给大家,歌词很美,用心倾听,听听词曲家、歌唱家眼中有着怎样的月亮。
(课件播放歌曲《望月》;全屏显示歌词;师生静听歌曲。)

师:每一次听《望月》,都会忍不住落泪。我想,我的“月亮情结”应该与思念有关。那么,你们呢?从今往后,多多望月,望出那份独属于你的“月亮情结”。 
下课。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